辽宋夏金|离奇的“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其实是赵普和宋太宗的阴谋(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杜太后立遗嘱及死是在建隆二年(961年) , 即太子即位后的第二年 。太祖年仅35岁 , 他的长子德昭此时年已11岁 。如果杜太后临终前 , 她的脑筋还不至糊涂的话 , 她当能加以预测 ,假如太祖活到50岁(太祖50岁死) , 则其孙也有26岁 , 早已成人 , 又怎能从后周幼主失天下为鉴戒 , 叫太祖传位于其弟光义?假如真有金匮锁着的重要文件 , 在太宗即位后 , 愈早公布愈能巩固自己的王位 , 何必深藏固封 , 唯恐泄密?
可是事实证明 , 在太祖死后 , 太宗对此事好像讳莫如深;就连当时正在罢相下放的赵普 , 本应乘机劝其主子早日公布盟约 , 以邀功升迁 , 但他却一直保持缄默 。这就足以反映 , “金匮之盟”纯是一个伪造的秘密文件 。正是因为是伪造 , 才不敢早日公布 , 唯恐有人证出来对质 , 败露痕迹 。
直到太平兴国六年(931年) , 太宗的长侄德昭已于前两年被迫害自杀 , 次侄德芳也不明不白地已在当年暴死 , 这样 , 能够做太祖合法的继承人和做“金匮之盟”反证的人 , 都已铲除 。到这时 , 狼狈为奸的赵普才假惺惺地出来 , 说出从前曾有杜太后的遗嘱 , 同时 , 太宗才“并发金匮”、“遂大感悟” 。赵普不但未曾受到藏匿如此重要文件的责罚 , 反而升官晋爵 , “拜司徒兼侍中” 。太宗和赵普如此暧昧的情况 , 正反映了“金匮之盟”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东西 。
辽宋夏金|离奇的“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其实是赵普和宋太宗的阴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再从“金匮之盟”最早的史源来看 , 也有很多漏洞 。
该盟文既然是太祖在位时有关继承人选的重要文件 , 对于太宗即位有利 , 应该记载在太宗时初修、真宗时重修的《太祖实录》中 。《宋太祖实录》现在虽早已失传 , 可在北宋李焘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时是看过的 , 李焘在他书中作证过 , 指出《太祖实录》中并没有记载“金匮之盟”这件事 , 他说:
“顾命 , 大事也 , 而(太祖)实录及(三朝)国史皆不能记 , 可不惜哉 , ”
这实在是很奇怪的问题 。难道太宗即位后 , 连自己能继统的重要法令依据的“金匮之盟”也丢弃不要 , 不去刊载在初修的《太祖实录》上面吗?这更足以证明“金匮之盟”纯是——个伪造的文件 , 所以无法通过史馆而收入实录之中 。
更奇怪的是 , 《太祖实录》原有两种本子 , 一是太宗时初修的旧录 , 另一是真宗时重修的新录 。我们从上引李焘的证明中 , 又知旧录中根本没有记载“金匮之盟”一事;而到新录中又联想起来把它记上一笔 , 可是改称杜太后立遗嘱时 , 除太祖、赵普外 , 还有太宗光义在场 , 李焘作证说:“史正 , 新录称太宗亦入受顾命 。”如果赵光义真的也参预杜太后立遗嘱事 , 那更好了 , 哪有太宗之子真宗即位后还不把“金匮之盟”公布而载诸《太祖实录》(新修的)之理?这种前后的矛盾 , 真叫人啼笑皆非 。
还有 , 到太平兴国六年时 , 赵普和宋太宗又在演双簧戏 , 李焘记载:
“太宗初疑普有异论 , 及普上章自诉 , 且发金匮 , 得普所书 , 乃释然 。”
李焘对于“太祖曾参预太后顾命事”和赵普在太平兴国六年上书自诉前曾参预“金匮之盟”之事自相矛盾一节提出疑问: “若同于床下受顾命 , 则亲见普书矣 , 又何俟上章自诉 , 且发金匮乎?”可见假的就是假的 , 其结果必定前后矛盾 , 自打嘴巴 。
辽宋夏金|离奇的“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其实是赵普和宋太宗的阴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最后从太宗即位后的所作所为 , 也可否定“金匮之盟”的存在 。
太宗继位成功以后 , 对于已死的哥哥抱敌视态度的地方也很多 , 如改宋朝改元的惯例 , 太宗以后十四代 , 每逢新君即位 , 都于即位后的次年才改元 , 以表示对先君的尊敬 , 只有唐高宗在变乱中继位例外 。可是独有宋太宗于太祖开宝九年十月即位 , 在当年即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 , 而这正是五代时期改朝换代相沿的旧习 。所以太宗未逾年就改元 , 并非小事 , 真所谓“司马昭之心 , 路人皆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