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了,进一步的效应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天下大乱,这才有的春秋争霸,百家争鸣,因为天文乱了,人文乱了,所以人们的思想也就乱了。为什么会有“百家争鸣”呢?是思想的爆发吗?并不是的,百家之言,要么是从黄帝那里流传来的(当时的很多学派都奉黄帝为祖师,比如兵家),要么是继承了周朝官学的一部分,他们的根源是一样的。
文章插图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旷日持久的争论呢?就在于天道没人理解呢,以天文构建的文明也没人理解了,人们理解出来的东西都是带着自己的偏见的东西,所以才会互相争论。思想上的争论,反应到国家行为上,就是战争。
孔子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就是把“塌”了的天补起来,然而这谈何容易?真的把老子之学完全的继承起来,实在是难上加难。当时的孔子也去找了老子学习,老子对他很珍惜,但是又很遗憾,并没有把真正的上古三皇之学交给他,而仅仅只是给了他周朝的一些书籍,比如“诗书礼易乐”。
既然没有了“天”,那么孔子如何来补天呢?
答案就是,以人伦效天伦,以天文定人伦。
所以儒家的学问是什么呢?它是模拟天文,建立的一套人伦系统。天上有北极星,地上就有天子;天上有五行,地上就有五官(指古代主要的五种官职);天地根据四时来变化,那么天子也要带着老百姓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
文章插图
仁义,又是什么呢?
仁义是对天道的道德的模仿。
可能现代人在某种程度上会混淆“道、德”与“仁、义”的区别,我们说一个人“道德高尚”,往往就意味着这个人很“仁义”,这是因为人伦中的“仁义”,本身就是对天道中的“道德”的模仿。
《素书》说: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人之所蹈”,“人之所得”是什么呢?“人之所蹈”的是天地间贯穿一切的规则,“人之所得”是天地间容纳一切的容量和空间,现在的“道德”一词是脱离了本来的“道德”的意义的,本质上现在的“道德”就是“仁义”。
文章插图
仁义又是什么呢?模仿天道的仁义,是基于人的规则而建立的。那么人贯穿一切的规则是什么呢?就是“仁者爱人”,一个人,他首先是爱护人的,这才是人文上的人,如果一个人爱动物胜过爱人了,那么孟子就要骂他是“率兽食人”,是禽兽不如;“义者,人之所宜”,对应于“德”,“义”是人的发挥空间,所以说“义者,人之所宜也”。
终上所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揭示了中国的一切文化起源于天文,一切人伦出自于天道,一切行为原则以法天象地为准则的文化渊源。
推荐阅读
- 军婚:顾北辰用70亿换离婚书,她摘下眼镜卸丑妆暗喜:终于解脱了
- 父亲|文学北辰
- 军长|军婚:“顾北辰去死哪去了?”“嫂子,军长又抱3胞胎去炫耀了”
- 诗词歌赋|?曹操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