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两子,一子成才一子与他断绝父子结局凄惨,背后原因与它有关!

“虎父无犬子”,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谚,但当它被放在大文豪胡适和次子胡思杜身上时,却失了效。胡适与原配江冬秀育有两子,长子胡祖望生于1919年,次子胡思杜生于1921年12月17日。有意思的是,胡祖望的生日竟是同一天,可见,这对父子的缘分之深。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是胡适亲自取的,“祖望”取意光宗耀祖;“思杜”意为思念恩师杜威。从胡适为两子取名可以看出,他对长子胡祖望寄予的厚望显然更大。最终,胡祖望确实也未让胡适失望,他自幼聪慧,早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驻美国机构''经济参事''等职。可以说,胡祖望虽然没有达到父亲的高度,但他的一生也算小有所成了。相比之下,胡适次子胡思杜的一生却与哥哥胡祖望大相径庭。胡思杜的一生若用两个字概括,大概最合适的就是“破碎”二字了。一生连文凭都没混到一张的他,只干过一件还算大事的事:批判父亲胡适,宣布与父亲断绝往来。除此之外,胡思杜的一生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
胡适两子,一子成才一子与他断绝父子结局凄惨,背后原因与它有关!
文章插图
中国有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话,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少年时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将决定一生。幼年时的胡思杜喜欢玩乐、不喜读书,最初胡适发现这个问题时曾专门请来老师指导,但即便如此,似乎成效也不大。按理说,一代学问家、教育家的子女,就算不是学霸,也不能是个学渣啊!可他胡思杜偏偏还就是个学渣。这种结果,显然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出在后天教育上。翻开胡适的年谱后世人发现,胡思杜这个在教育资源上明显更有优势的孩子,却恰恰在最好的年纪未能接受好的教育,他甚至还没能得到父亲的陪伴。胡思杜出生时,胡适31岁。次子两岁时,胡适因病去了杭州烟霞洞养病,也是在这期间,他与才女曹诚英传出绯闻,当时女方还怀了孕。这段恋情曝光后,胡适提出离婚,原配妻子江冬秀拿菜刀威胁说“要离婚就先杀了祖望、思杜,然后自杀”。因为江冬秀的“悍”,胡适最终妥协回归家庭。风波虽然平息了,但家庭矛盾肯定是在的。期间,胡适与江冬秀自然无心给胡思杜进行早教,即便此时正是胡思杜进行早教的最佳时期。
胡适两子,一子成才一子与他断绝父子结局凄惨,背后原因与它有关!
文章插图
实际上,即便江冬秀有心教育孩子,文化层次有限的她也做不了什么。胡适自己曾在一篇文章里谈过“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下一代的影响”,换言之,他肯定知道儿子的教育不能交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妻子。但明白归明白,会不会做又是另一回事了,从后来胡适的年谱可以看出,他并未对幼年胡思杜进行任何教育,而是全权交给了妻子江冬秀。因为,此间的胡适,工作之外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请看胡适的行程安排:1924年8月, 与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1925年10月, 到上海治病,并与郑振铎、高梦旦同游南京.......从这些行程表可以看出,工作中的胡适很忙,工作之外的胡适也很忙,忙什么,忙着应酬,忙着避暑、治病,结伴旅游。此时的胡思杜在干嘛呢?跟着妻子江冬秀在家里玩儿。玩儿什么呢?自然是江冬秀干什么她玩儿什么了。人说,潜移默化是最厉害的教育,胡思杜跟着江冬秀,在东家长西家短里,能学到什么呢?能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时间到了1926年以后,胡适就更忙了,因为他的工作范畴已经扩展到了英国、美国等国。胡适在忙碌时,显然忘了,他的儿子们,尤其5岁的小儿子胡思杜正是最需要父亲陪伴和教育的时候。
胡适两子,一子成才一子与他断绝父子结局凄惨,背后原因与它有关!
文章插图
就这样,胡思杜错过了人生第一个最佳受教育期。错过孩子第一个最佳教育期的胡适很快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为了好好补救,他给兄弟两专门请来了家庭教师。可惜的是,家教也没能挽救胡思杜的学习。已经散漫惯了的他,只要坐到学习桌前就开始开小差,如此,怎能学出名堂来。相比之下,胡思杜的哥哥显然要比他幸运得多。>据记载,胡祖望十岁那一年,胡适曾经将胡祖望带去苏州,其实这次携子出游仅仅只是因为胡适要去苏州演讲。随后胡适临时起意将胡祖望安排到了苏州的一个学堂。随后给他写信的时候便要求他要自立、要合群、要用功。也正因此,胡祖望的教育一直都在正轨上,并未落下什么。或许是因为眼见大儿子已经快成器了,胡适眼见胡思杜的状况后也并不气馁,实际上,胡适确实也用不着现在就气馁。毕竟,胡思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成长期:青春期,如果此间胡适能做到最佳陪伴,那也是可以弥补前期父爱缺失和教育缺失的。但,在胡思杜的第二个重要成长期间,胡适又犯了一个不得已的致命错误。抗战开始后,胡适带着长子前往美国,任驻美大使。而胡思杜则随母亲避难上海,这期间,胡适委托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此时的胡思杜正处于青春期,谁都知道,这个期间由于荷尔蒙等的影响,孩子是最容易走歪的。果然,在胡适“托儿”不久后的1940年11月9日,即胡思杜19岁这年,胡适收到了那位竹姓朋友的信件:>“小二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胡适收到这封信后当即就懵了,他立马意识到,孩子出问题了。的确,竹姓朋友写信说“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只是委婉的说辞,实际上当时的胡思杜已经因为“不良恶习”到了要被开除的地步了。若非如此,竹姓朋友怎会专程去信且特意标注上“赶快”二字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