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宋太宗的这种“阵法理念”,对北宋的军事活动影响颇深。宋神宗时代边境用兵,号召群臣进献阵法。许多大臣的“研究成果”,即带有浓厚的宋太宗风格,让宋神宗大摇其头:
“朕尝览近日臣僚所献阵图,皆妄相眩惑,无一可取。果如其说,则两敌相遇, 必须遣使豫约战日,择宽平之地,夷阜塞壑,诛草伐木,如射圃教场,方可尽其法尔。以理推之,其不可用决矣。”
大意是:群臣设计的阵法,看上去都很“炫酷”,可根本没法付诸实操。要想应用他们的阵法,必须先和敌人约定开战时间,然后找一块开阔的土地,推掉土山、填上河沟、清除草木,把战场搞成巨大的军事操练场,才能有空间部署他们的阵势。用脚趾头去想,也该知道这些玩意在战场上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只要阵法略具复杂性,便只能应用于小部队。比如戚继光改良的“鸳鸯阵”,需要排兵、狼笕兵、长枪兵、镋钯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组成一个鸳鸯阵,仅需战斗人员11名,外加火头军1名,所以相对而言易于指挥,行动也不会太过臃肿。即使如此,戚继光仍有特别命令给部下,在遭遇敌人伏击时,绝不用鸳鸯阵,因为“鸳鸯阵人多,跑远易乱”。
简言之,真实的战争不需要那些“结构复杂、变幻莫测”的阵法。
二、诸葛亮的“八阵图”,当然也是战斗队形
回到本文开篇的问题:诸葛亮的“八阵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秦汉时代,战争中使用的战斗队形,大体上没有超出《孙膑兵法》里的那几种。此一时期的史书,在说到阵法时,常提及“八阵”一词。如班固在《封燕然山铭》里说,窦宪对匈奴“勒以八阵,莅以威神”,也就是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使用了“八阵”这些战斗队形。三国时代的《魏书》中也说“汉承秦制……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也就是秦汉时代的士兵,日常训练中都要演练“八阵”。
那什么是“八阵”?
对这个问题,历代有不同解释。有些现代学者,甚至将之直接等同于《孙膑兵法》中介绍的那八种阵法。不过,这种说法忽略了《孙膑兵法》的原文是“十阵”,而非“八阵”。
这其中,以唐朝将领李靖的观点最为合理。他说,早期军队在“井”字形的土地上训练,大将居中,八支部队环绕四周,分为所谓的“四正四奇”,正好是“八阵”。后世虽然不再用“井”字形的土地训练部队,但“八阵”的名称流传下来,成了对战斗队形的一种泛称。
如此,再来看《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那句“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的“八阵图”,其实就是诸葛亮依据前人留下的资料,编写出来的一本练兵手册。只是很可惜,他撰写的《军令》《兵要》等兵书全部失传,今人已很难知道诸葛亮设计的那些战斗队形,究竟是何种模样了。
好在,现存《北堂书钞》等书,录有《军令》的只言片语,对阵法有所提及。
比如:
“闻五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圆阵。”
再如:
“连冲之阵,似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相离,护侧骑与相远。”
虽然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大意是清楚的:第一条说的是用鼓声和旗语,来指挥部署“三面圆阵”;第二条说的是骑兵跑位,以配合“连冲之阵”的运作。
“三面圆阵”与“连冲之阵”这两个名称,均不见于《孙膑兵法》,很可能是诸葛亮的原创战斗队形。虽然很难知道这两个队形具体怎么布置,但仍不难看出:它们的特点是追求实用,不含任何玄虚成分。
诸葛亮设计的这些战斗队形,在三国时代已颇为有名。蜀国灭亡后,司马昭特意让陈勰去学“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晋人后来对八阵图多有应用,《晋书》说马隆率军平叛,“以八阵图作偏箱车”——所谓“偏箱车”,是一种装有刀刃和护具的战车,在战阵中使用。
至于那些留存至今的所谓“诸葛亮八阵图遗址”、所谓的“诸葛亮八卦村”……不过是后人对史实缺乏基本了解,而做出的错误附会,全当不得真。
推荐阅读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一角券有19种玩法,有的已经涨了4000倍!
- 这群被公安工作“耽误”的灵魂画师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的奇门遁甲真的可挡十万雄兵吗?
-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真相,大怒当场摔杯子了吗
- 陈茂良品德兼有的艺术信仰,用心传承玉雕艺术的故事讲授者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图文讲解+知识要点
- “舌战群儒”只是小说家言,诸葛亮能成功,只因做好了三件事!
- 中国最富有的古城,这里文物古迹众多,还存有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
- 水浒中悲情的好汉,遭心腹兄弟背叛,一直到死都没得到应有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