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的一段记载,揭开晚明文人的心态,明朝文人比清朝更开放?( 二 )


 传教士的一段记载,揭开晚明文人的心态,明朝文人比清朝更开放?
文章插图
在这种疯狂的学习之中,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莱布尼茨1697年在《中国近事》序言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高下,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其实,即便明朝与欧洲有一些差距,关系也不大,原因很简单,明人并没有自恃天朝而盲目自大,明朝文人有好奇心,更有追赶的雄心。
一,在和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的交战中,明人认识到只有加强武器装备才能“制夷”的不二法门,因此热心学习、引进西方的火器,并迅速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与葡萄牙的屯门海战中,汪鋐第一个提出“师夷制夷”,引进葡萄牙大炮,最终打败了葡萄牙舰队。
二,在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过程中,明朝人认识到了自身不足落后。1629年,徐光启给崇祯皇帝的奏折中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可见,当时不少文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才是开放的态度。
 传教士的一段记载,揭开晚明文人的心态,明朝文人比清朝更开放?
文章插图
可见,如果明朝延续下来,在好奇心和赶超心的驱动之下,中西方差距至少应该不会太大,而以中国的庞大体量,欧洲人想要入侵中国,带来百年屈辱,几乎就是天方夜谭。甚至,以中国的体量,在18、19世纪只要进行一定的工业革命,只会让西方恐惧吧。
其实,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海国图志》在中日的命运,充分说明了明朝延续下来只会更强。明治维新前后,邻国日本如饥似渴的想要了解学习西方,与晚明中国对待西方的态度一样。《海国图志》在清朝滞销,根本就卖不出去,但拉到日本之后却立即脱销,几次加版印刷都不够卖,犹如明末利玛窦的书籍一般热销。最终战争结果说明一切,小国日本击败大国中国。
传教士的一段记载,揭开晚明文人的心态,明朝文人比清朝更开放?】当然,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多方面原因构成,如果明朝不亡延续了下来,是否真能避免百年屈辱,还存在其他多方面问题,但开放心态、好奇心等却是重要原因,至少不会让中国闭上眼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