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公安三袁”中的袁中道与全椒的缘分 | 秦德著》
文章插图
在明代后期,文坛沉寂之际,突兀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给文坛带来一股强劲的冲击———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公安派”。这个文学流派以提倡“性灵”为旨归,其领袖是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他们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公安三袁,居公安县长安里。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等职,著有《白苏斋集》;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吴县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等职,著有《袁中郎全集》;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徽州府学教授、南京吏部郎中等职,著有《珂雪斋集》。其中袁宏道成就最大,名声最著。公安三袁,《明史》皆有传。
文章插图
网络图片
明代自弘治到万历朝,前后“七子”相继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复古摹拟。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文人学者,都曾不满“七子派”的文学主张和做法,但反对力度不够。正当后“七子”首领王(世贞)、李(攀龙)之学盛行,袁氏兄弟独非之。由“三袁”兄弟发起,在北京崇国寺组织“蒲桃社”,继续进行反复古运动。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反对抄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三是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并给民歌和通俗小说以高度评价,对提高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积极作用。公安派所作游记、尺牍、小品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
袁中道在他两个哥哥去世后,继续高举“公安派”大旗,推倒“前后七子”统治文坛的局面。在三袁中,他的寿年最长,因此他得以巩固两位兄长的理论成果,并在各方面都有新的创见。他还被认为是“下启竟陵派第一人”。
文章插图
楷书袁中道日记一则
袁中道与全椒曾有过一游之缘。他的《珂雪斋集》卷八,有首《全椒道中》,清新流畅,自出手眼,可看作“公安派”文学主张的实证。从诗中可见,他是在1617年秋冬从历阳(今和县)古道游历全椒,然后奔香泉(属和县),岔走太平(今马鞍山)采石矶。历阳古道为全椒南通和州(今和县)的古道,该道从全椒官渡圩石闸沿旧南区驿马塘埂直通和州。明代全椒人金光极在《重修驿马塘并筑圩堤记》中述:“迷沟(项羽迷道之沟)西为后河官渡,(全)椒与和(州)界,各分河之半,故浮舰步筏皆半置,合便行者。滨河而堤……圩堤直达渡口者,为古历阳道,实洪都(今南昌)、汉口、岷(闽)之(要)冲,不独大江南北上游诸郡已也……官民贾旅往来必由此堤。”
该道线路为滁州城—全椒城—后河铺(官渡)—夹山关—香泉—和州。小修自香泉改道,向采石矶方向,并在采石度过新年。
小修在全椒道上,为椒陵山水所吸引,作诗《全椒道中》,诗云:
高峰已下日,凹处尚留明。
风紧车尤啸,石狞马忽惊。
深嶂传灯火,暗桥沸水声。
香泉知不远,忽去洗尘缨。
作者简介
文章插图
【明代后期诞生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反对抄袭,远见卓识令人叹服
推荐阅读
- 几个老生的嗓音谈:“假如实在需要个轨范的话,就学叔岩没错”
- 5本男主前期温柔后期黑化古言文,她的那个白月光,完全黑化了!
- 看《笑傲江湖》有感
-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圣人,生而不凡,明代心学集大成者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宋氏三姐妹是其后人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明代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 著写大城经典,升级人生高度
- 这篇传世奇文,仅有42个字,却将人生的道理全都说透了
- 从“有书”到“无书”:北大教授朱青生的理想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