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个黏宝宝”


“我的孩子是个黏宝宝”文章插图
罕见病患者小杰在家中坐着 , 一旁是他以前会骑的自行车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张迪
【“我的孩子是个黏宝宝”】见习采访人员 张宇晴 摄
“我的孩子是个黏宝宝”文章插图
小杰一家人在惠州的家中 , 门口的对联寄托着他们的期望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张迪 见习采访人员 张宇晴 摄
“我的孩子是个黏宝宝”文章插图
可爱的黏宝宝
等待的一家人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 一对好朋友 , 快乐父子俩……”珠江岸边的草坪上 , 一对父子席地对坐 , 歌声和欢笑声飘向远方 。 走近细看 , 才能注意到孩子浓眉阔嘴 , 面目异于常人 , 歌词也唱得断断续续 。
这是陈林和他的罕见病儿子小杰 。 4岁确诊、6岁远赴异国参加临床试药 , 如今小杰已经9岁 。 他患的罕见病 , 被称作“黏多糖贮积症” , 已列入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
体内积聚的“糖”让小杰身体每况愈下 , 智商退化到了婴儿时期 。 “孩子生病后 , 更加黏我了 , 最喜欢抱抱和亲亲 , 坐在我腿上玩 , 真正成了一个黏宝宝 。 ”
罕见病的保障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 4月1日实施的《佛山市医疗救助办法》将国家罕见病目录中的罕见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 12月1日上线的广州“穗岁康”商业补充健康保险 , 没有将罕见病及其治疗药物拒之门外 。
陈林并没有放弃求医问药之路 。 他希望 , 可以陪着小杰等来那一天 , “一家人始终黏在一起” 。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严慧芳 统筹:羊建溶
迟到
4年才最终确诊
2011年2月 , 小杰出生在惠州博罗县一个小山村 。 除了后背上有大块青色的“蒙古斑” , 这个小男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 。 “刚出生的时候很可爱 , 睫毛长长 , 耳垂大大 , 大家都说他很有福气 。 ”27岁的陈林和妻子没有料到 , 生活跟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
2个月时 , 小杰被发现有腹股沟疝气 , 医生建议大一些再处理 。 “当时根本没有联想到有什么大病 。 ”陈林告诉采访人员 , 1岁多学走路时 , 小杰总是踮着脚走 , 手指也有点弯曲 , 但这些症状也没有引起重视 , 以为做个疝气手术或者腱鞘手术就能解决 。
当时 , 最困扰一家人的是小杰频繁发烧 。 “一个月少则两三次 , 多则四五次 , 一发烧就到39摄氏度 。 家人带着小杰四处求医 , 被怀疑过结核病、寄生虫病、血液病等 , 又都一一排除 。 ”陈林回忆说 。
3岁后的小杰 , 已经开始一点点显露出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典型特征:爪形手、脾脏肿大……更令陈林难受的是 , 逐渐长大的小杰 , 智力却在一点点退化 , 像一两岁的孩子 , “幼儿园学的儿歌古诗 , 现在已经不太记得了 。 有时候还会把我叫成‘叔叔’ 。 ”
直到2014年10月 , 在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 , 小杰的“怪病”才找到了原因——黏多糖贮积症II型(MPS II) 。
根据缺乏酶的不同 , MPS分为7种分型 。 小杰所患的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 因为身体内缺乏“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 , 致使糖胺聚糖(GAGs)在体内积聚 , 疾病累及多器官系统 , 出现面容粗陋、下呼吸道感染、爪形手、关节僵硬、听力受损、肝脾肿大等多系统症状 。 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在10—20岁死亡 。 因为疾病知晓度差 , 患者平均确诊时间在4.8年 。
“当时只觉得天旋地转 , 大脑一片空白 , 怎么出的医院都不记得了 。 ”陈林回到家 , 拼命搜索网上关于这种病的信息 , “越查越怕 。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遗传与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丽 , 是帮小杰确诊病情的医生 , 也是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的成员 。 10多年来 , 她所在的医院 , 已经陆续诊断过200多例黏多糖贮积症病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