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周忱二、周忱在苏松地区进行赋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周忱赴江南之时,“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尤甚;苏州一郡,积逋至八百万石”。当地民众则反映“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佃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为此,周忱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平米法”,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1、 均耗,设立“济农仓”成祖迁都北京后,很大一部分税粮要经过漕运运到北京,这种漕运起初是则漕军和民户各承担一半。但这种运输方法沿途既有损失,又常常会遇到与漕运有关的各类官吏的敲诈勒索,使得漕粮的运费很高。平均要以三石米的代价才能运一石米到北京,即使苏松地区的民户运粮到南京,每石米也要加运费六斗。
文章插图
明代漕运江南各府的官田,除了要负担沉重的税粮外,还要负担苛重的税粮运费摊派。这种沉重的税粮运费则全部被摊到了下户身上,而豪强则很少负担加耗。周忱上任后,“责成官、民田各种税户,不论大户或小户,同律缴纳”。此外,周忱还把耗米作为平衡负担、保证税收、维持地方官吏开支以弥补亏空、赈灾济荒的重要来源。所谓“正米”通常指的是按照科则征收的税粮,而相对应的是,为了应付漕运沿途的种种开销而加派的税粮被称为“耗米”。这种不分大户、小户,将耗米随同正米按一定比例征收的方法被称为“平米法”。所谓“平”指的是负担公平、均平的意思。征收的耗米一般都比较宽裕,在支付了正米和各种开销之后留下来的部分则被称为“余米”。余米一般存放在济农仓内,作为地方开支各项公费以及弥补税收的亏欠。
文章插图
明代的粮仓济农仓始建于宣德七年(1432),江南农业丰收,各县得米29万石,加上余米40万石,共贮米70万石,设仓贮藏,“名其仓曰济农仓,盖田农者,天之本也。是仓专为农设也”。2、 施行折征方法明代江南地区土地问题主要就是官田与民田科则不均的问题。宣德六年(1431)三月,周忱上疏希望通过扒平科则达到均田均粮的途径来改变这一现象,但被朝廷重臣弹劾否决。为此,周忱提出了“折征”的方案以图在不改变科则的原则下均平税粮。
文章插图
周忱的折征方法主要思路是:凡是科则重的田地,让他们以负担较轻的折色征收,如以金花银、布匹等折征;而科则较轻的田地则让他们承担较重的本色缴纳,如白米、糙米等征收。周忱还将一部分贫弱下户和重赋官田税粮折纳金银,以每金花银一两折税米四石,每棉布一匹折税米一石。并规定凡是每亩科则在四斗以上的田图,可以改纳金花银、布匹等折色;凡每亩科则原额在三斗以下,限纳米、麦等本色。通过折征方法的修改,官、民田赋税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均平。
文章插图
金花银三、周忱为落实“平米法”所推行的主要辅助措施为了保证均耗、折征等政策的落实,周忱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用以推动执行。第一,统一衡器。周忱在“令出必均”的同时,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
文章插图
斛第二,改革粮长制度。为减少粮长数量过多而导致的费用过多问题,周忱将以外的正副粮长三人改革为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简便领还勘合手续,减少往返费用。同时,改进粮长收粮、存粮等办法。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为“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设粮长一总之,名为“总收”。这就防止或减少了粮长们对纳税人户的勒索以及贪污等弊端的产生。
推荐阅读
-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圣人,生而不凡,明代心学集大成者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宋氏三姐妹是其后人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什么有一些走红的作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明代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 学美术有什么用?这七大高薪行业只要美术生!
- 大清银币曲须龙有多值钱
- 【睢州历史】明代名臣李孟旸
- 这个明代建筑的主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才子,堪称东方梵高
- 珠海挖出千斤重明代大炮 炮身铭文闹乌龙,疑半年未知崇祯帝死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