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手法在李商隐手中,才得到发扬光大,他将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的创作中,逐步得到完善。可以说这种“当句对”的诗歌创作形式始于杜甫,成熟于李商隐。李商隐本诗中的这两句,造句极为工整巧妙,而且富有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
文章插图
如李商隐《春日寄怀》中的“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就是这一手法的典型运用;他将这种手法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当句有对》一诗,诗中的“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是“当句对”中很有名的,也最富有代表性的了。
从文意讲,这两句又都语意双关:上句的“醉”、“醒”既明指饮酒而言,又暗指精神状态;下句的晴”、“雨”,是诗人借天气表露心迹。既然即将启程,这自然是席中人共同关心的,但同时诗人也借喻不安稳的环境,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与感慨。
此细细品味这两句,这与屈原《楚辞·渔父》中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诗意是很相似的。
与宴席上其他人的形象相比,诗人李商隐明显有些格格不入,他在为离别而感伤,他在为国事而忧心忡忡。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诗人忧国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体会了,他只能将满腔的忧愁浇注在一杯即将离别的酒中。
文章插图
尾联“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李商隐化用了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并一语中的地联系到了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
李商隐的意思是说,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呢?两句措辞深婉,表面看上去是赞美,实则是委婉的讽刺,而作者心情则极为沉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字面上看,诗人看似是在宽慰自己,亦或是流露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实诗人的言外之意流露出来的却是对生活漂泊,忧思国事的沉重心情。
同时又是诗人对世事的悲切,诗人暗指的是这些在宴席上沉迷于歌舞酒气,不关心国事的人,这让诗人既感到悲切,又让他无言以对。
文章插图
宋代文人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记载了一件诗坛往事:“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书中还记载每当王安石读到李商隐的“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等诗句时,总会说:“虽老杜无以过也。”
也就是说,在王安石看来,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这些是得到了后世高度的认可和赞誉。
文章插图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将抒情、叙事与历史时代背景紧紧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气势恢宏,情感深婉的作品。
【向经典致敬,李商隐以杜甫的口吻写下一首诗,读来很有感染力】从结构上来看,篇章错落有致与笔力苍劲雄浑有机结合;从风格上来看,明显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诗不同,诸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无题诗是幽深晦涩的,是凄婉哀怨的,这首诗反而与杜甫晚年许多感慨身世时局的沉郁浑厚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
可见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向经典致敬,立意学习杜甫,深得杜甫诗歌“沉郁”神髓的作品。读李商隐的这首诗,我们能深切地感到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豪迈气概,我们也能体会到奔涌在诗歌中的家国豪情。
推荐阅读
- 5本超经典的古代言情文少女眉若远山,琼鼻樱唇,桃腮雪肤
- 这四位白金作者竟有八本经典小说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原因有四
- 人人都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更经典,但鲜为人知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11枚少见银币!图案经典!美品(最新成交参考价)
- 新娘出一上联“夜袭娘子关,美人受惊”,下联真是太经典了
- 经典好看的7部佛教电影,你都看过吗?
- 经典且回忆歌曲《最佳损友》+《漂洋过海来看你》创作背后的故事
- 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 —共青城市多所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
- 《哈姆雷特》进厨房 《无事生非》请乐队:西安青年话剧人挑战莎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