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网
□徐春燕
明清时期 , 中原遍布会馆 , 现在保留下来仍有数十座 , 几乎都是省级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们是时代的产物 ,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 是保护城镇记忆的重要载体 , 也是河南商业兴衰的历史见证 。
徜徉于老会馆中 , 其过往辉煌历历在目 , 与会馆如影相随的故事 , 也令人难以忘怀 。
外地客商来到中原 , 不同区域经营理念的传递和文化信仰的渗入 , 丰富了中原的商业文化 。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老会馆 , 既是中国商业文化的瑰宝 , 也是中原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口关帝庙也是山陕会馆 徐春燕摄
◎建会馆助力商业发展
会馆肇始于明 , 兴盛于清 , 最初是由流寓客地的同籍人士自发建立 , 着眼互相帮扶的社会组织 。随着商业的发展 , 由商帮或同业商人集资建立的商业会馆或称货行会馆不断增多 , 逐渐成为会馆的主流 。
商业会馆是商人们联络感情、规划行情、聚会议事的场所 , 也是他们祭祀神灵、娱乐休闲之地 。目前河南保留下来的老会馆均为商业会馆 , 据郑州大学王兴亚教授估计 , 全省遗存的明清商业会馆有200余座 , 分布遍及全省 。这与河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息息相关 。
商业会馆又可分为同乡会馆和同业会馆两类 。同乡会馆由同籍商帮合资而建 , 诸如山陕会馆、山西会馆、徽商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等 。同业会馆由从事相同或相近行业的商人集资建立 , 如漆业商人所建的漆业会馆、粮食业商人所建的陆陈会馆等 。
商业会馆诞生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而政府商业管理能力滞后之时 。会馆建设耗时费力 , 需要商人数量足够多 , 还需要商人手里有足够的钱 , 从这个角度讲 , 诸多会馆的建立是明清河南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体现 。
作为商户联合的群体 , 会馆在集中各方力量、规划市场行情、抵抗地痞勒索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 弥补了官方治理的不足 。同时许多会馆还有资金互助、救死扶伤、赈济贫困等方面的行为 ,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体孤单打拼、缺乏支持体系的状况 。
设立会馆也有弊端 。会馆是乡土观念和封建经营理念结合的产物 , 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 , 各地会馆之间必然会出现壁垒森严、分割市场、垄断商品经营等问题 , 阻碍社会生产的进步 。会馆多与封建势力结合以求得庇护 , 这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因为这些弊端 , 加之清末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 , 使得中心城镇转移 , 商人经营模式备受冲击 , 商业会馆逐步走向衰落 。
◎铁旗杆寓意“天下第一”
社旗县 , 旧称赊旗店 , 位于伏牛山南麓 , 南阳盆地东侧 , 清代诗人尚志亭曾生动描述:“依伏牛而襟汉水 , 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 , 富物产而畅人和 。”赊旗清代是河南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 境内山陕会馆坐北朝南 , 位于赊旗店闹市中心 , 作为同类建筑中的扛鼎之作 , 有“天下第一会馆”赞誉 。
行走在这座会馆中 , 看到它分前、中、后三进院落 , 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楼位于中轴线上 , 其他配殿、钟鼓楼、马厩、辕门分列两侧 。建筑装饰无木不雕、无石不刻 。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感叹它“辉煌壮丽 , 天下第一” , 古建大家罗哲文、郑孝燮也叹为观止 。郑孝燮赞它“高楼杰阁 , 巧夺天工 , 精雕细琢 , 锦绣装成 , 公输匠艺” 。已故中国古建学会会长杨廷宝称它的戏楼是“华夏古戏楼典范之作” 。
社旗山陕会馆的建设 , 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 。当时赊旗店刚刚崛起 , 山陕商人因财力有限 , 仅建造了一座关帝庙而无其他建筑 。乾隆时期 , 赊旗店已成为“地濒赭水 , 北走汴洛 , 南船北马 , 总集百货”的“中原咽喉” , 山陕商人认为此前所建关帝庙简陋狭小 , 决定重新扩建 。
推荐阅读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那些隐藏在蓝朋友身边的温暖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岁岁平安——盘点国画中的那些鹌鹑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宋朝榜下捉婿那些事:疯狂抢婿笑料百出,为抢状元副宰相贡献两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