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乡情乡味


乡情散文:乡情乡味文章插图
乡情散文:乡情乡味
乡情散文:乡情乡味文:曾鹏
东荆河缓缓地流过江汉平原 , 在她温情的臂弯里 , 一种代代相传的独特的地域风味 , 就隐藏在东荆河畔的潜监桥头、普通人家的酥饼作坊里 。 经年累月 , 酥饼的味道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里 , 最终成为一种饮食习惯 。 它既是过年的味道 , 也是原始的乡愁 。
每次回到老家 , 只要我一放下行囊 , 母亲总是默默地转身走进厨房 。 不多时 , 一碗热气腾腾的炖酥饼便端了上来 , 满身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
岁月荏苒 , 时令变换 , 老家的酥饼摊 , 依然固执地守候着一口老吊炉 , 而生活在江汉平原土地上的男女老少们 , 依然热爱着这口老吊炉熬出的时光味道 。
俗话说 , 三里不同风 , 五里不同俗 。 丰富多彩的乡间民俗 , 造就了风格迵异的特色味道 。 我曾做过实地调查 , 这酥饼流行仅限于三角地带 , 往新沟不超过付家柳口 , 在老新也只达于直路河西弯湖农场 , 向徐李止于直升桥 , 朝黄歇可能沿着四湖河流传 。
【乡情散文:乡情乡味】小时候 , 不管世界多大 , 老家就是我的舞台 。 家乡的一切 , 令我面对世间万物都绽放出一副快乐的笑脸 。 家乡那种特别的感觉 , 不仅有神秘的色彩 , 更有其独特的味道 。
寒冬腊月 , 江汉平原到处都飘荡着浓浓年味 。 熬麦芽糖、炸翻饺的季节里 , 一个湾里台上的人会联合起来 , 请潜监桥头的老艺人到村里做酥饼 , 它是每家每户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 。 金黄的酥饼令人垂涎欲滴 , 纯手工制作 , 看似简单无趣 , 实则蕴藏着劳动的快乐、家庭的温馨和丰收的喜悦 。 它是人间美味 , 变换出万种风情 。 无论走到哪里 , 味蕾的记忆总能唤起对家乡最真挚的想念 。 以前 , 年关乡里乡亲相互走动 , 习俗就是一家一盒饼子 。 一筒五个 , 二筒为一盒 , 美其名曰送春货 。
印象中 , 最深刻的是村里头谁家的新姑爷上门 , 后面必跟着一群用箩筐挑着几担红饼子的年轻人 。 一家家认亲 , 那些姑娘婆婆仔细打量新姑爷的长相 , 探讨着家世 , 感叹哪个俏妹子又过上了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 而在我的眼里 , 无论哪个姑爷俊丑贫富 , 挑着的不仅是新姑爷的家庭梦想 , 还有我最爱的饼子 。
家乡民风纯朴 , 乡邻生病什么的 , 来看望的亲朋好友也必然是一盒饼子 , 一瓶罐头 。 少不经事的童年记忆里 , 每当想念这味道时 , 总天真的盼自己赶快生病 , 那时就会有饼子有罐头吃了 , 也不用去上学了 。
在我眼里 , 这朴实无华的饼子 , 看一眼不足为奇 , 看两眼怦然心动 。 民间有句俗语:潜监桥头炉里乾坤大 。 而时间也像这桥头的吊炉 , 借由饼子的温度 , 滋养这一方百姓 , 丰盈了平凡的日子 。
过年了 , 小时候懒 , 早上不想起床 , 脑海里想的就是母亲端到床前放在凳子上的炖饼子 。 炖饼做法简单 , 拿一大青花瓷碗 , 放两个饼子 , 面上撒点白糖 , 用开水一泡 , 放在锅里用水蒸上几分钟 , 即成美味 。 也可现吃 , 俗称吃枯饼子 , 内是麦芽糖熬制的糖稀馅料 , 酥脆香甜 , 只是壳会一层一层地碎落 , 记忆也随之碎满了一地 。
潜监桥头的老作坊 , 一直用吊炉恪守着传统 , 诠释着烟火真味 , 见证着江汉平原的沧桑巨变 。 一口平底锅 , 上看像大秤 , 秤砣就是一个反扣的铁炉 。 而那些在土地上收获的麦子 , 磨成面粉 , 经过简单的发、揉、擀、摊、烤等工序 , 用最为古老的方法 , 制作出来的饼子却惊艳了乡亲们 。 它用家乡最深沉的爱作为馅料 , 把温暖化为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 深藏于乡亲们的心底 。 上学读书、当兵探亲归队或外出打工经商 , 离家时的行囊中 , 总有几个用塑料袋包好的饼子 。 那是旅途中的干粮 , 更是家乡的味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