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的几点小建议( 二 )


比如:这部电影好在哪里 , 不好在哪里 , 怎么样才可以更好 , 你能否试着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比如:这部小说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 作者是如何实现的 , 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 你从中可以总结、提炼出什么?
走马观花的经验是没有价值的 , 有价值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停驻 , 审视 , 加工和筛选 。 你的思考过程 , 使得这些经验被你内化、吸收 , 成为你知识体系和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 成为你用来理解新事物、思考新问题的一部分 。
这才是有价值的 。
2.短期和长期的平衡
人永远是需要反馈的 。
一件事情 , 做了 , 能够有即时的反馈 , 我们就会继续去做;反之 , 如果这种反馈不够强烈 , 或者反馈的延迟太长 , 我们就会倾向于不去做 。 这是大脑的天性 。
但这样一来 , 我们就很容易被塑造出「短视」的习性:只看重眼前的短期收益 , 而无视长期的回报 。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 。 为什么许多人都觉得学习是需要「坚持」的?就是因为学习往往没有短期反馈 。 它可能在未来带给你很多回报 , 但在当下 , 这些你都看不到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依靠意志力去「自律」吗?不是的 。 我一向都不提倡所谓的「自律」 , 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人是依靠「自律」才能坚持长久地做一件事情吗?不是的 。 是因为他坚持了下来 , 我们才说他「自律」 。
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动力-阻力」模型 。 一件事情 , 你去做的动力超越了它本身固有的阻力 , 那你就会去做 。 反之 , 你就不会去做 。 就是这么简单 。
短期反馈的本质是什么?无非也是在「动力」上面添砖加瓦罢了 。
那么 , 如何强化自己的动力 , 减少阻力呢?可以从下面两点入手:
1)增强动力:想象未来的自己
脑成像实验发现:人天生就有短视的倾向 。 当人们讨论和思考「未来的自己」时 , 他们激活的脑区 , 跟讨论「别人」时是一致的 , 而跟自我反思和审视时是不一致的 。
也就是说:我们会把「未来的自己」默认成跟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 , 因而 , 会减少为了「未来的自己」而努力和奋斗的动力 。
所以 , 一个有效的练习是:每天抽出10-15分钟 , 想一想:
1年后的我会是什么样的?3年后呢?5年后呢?10年后呢?
我期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 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不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 不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能够有效地帮助你在「现在的自己」跟「未来的自己」之间建立一道桥梁 , 从而帮你把未来的自己跟自我进行关联和绑定 , 强化你的动力 。
2)减少阻力:把长期习惯嵌入到每天的行为惯例里
如何才能长期坚持一个习惯?最有效的做法 , 不是强迫自己去坚持它 , 而是把它拆解成最简单的步骤 , 并把它安排到一个旧习惯的后面 。
(也就是我说过的「一……就……」方法)
等第一步已经完全内化、习惯了 , 再去进行第二步 。 以此类推 。
举个例子:你想让自己每天多读书、多思考 , 就可以这样:在沙发旁边放几本书 , 告诉自己:一洗完澡 , 我就读15分钟的书 。
等到这一步已经完全习惯了 , 你哪一天不读书就觉得不舒服了 , 再增加强度:一读完书 , 我就用手机写200字读书心得……
习惯之所以能成为习惯 , 正是因为它不需要花费「意志力」去行动和维持 , 而是靠场景的提醒 , 以及大脑会「保持行为的惯性」这一习性 。
不妨试着把你的每一天 , 在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 比如:每天拨出大约15%的时间 , 去实践一些缺乏短期反馈、但长期来看有价值的习惯 , 为你的未来做一个「储蓄」 。
这能够使你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 , 拥有更多的底气 。
3.理性和情绪的平衡
许多人对情绪可能有一个误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