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沈杰群)日前,作家孙琳琳携新书《艺术永不眠》,对话知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姜杰,谈艺术的创作和灵感。
文章插图
《艺术永不眠》是一份展示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关联的田野调查文本,该书获2019年度中国编辑学会优秀美术图书银奖。艺术史学家吕澎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有现场感。“孙琳琳就是当代艺术的战地采访人员,这十二年来她一直在艺术前沿穿梭,进行报道也进行分析。与一般的批评家或艺术史研究者最大的不一样是,她善于抓住所记录对象的实质进行表述,并在不同情景之间跳跃,形成现场感”。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历者、观察者和记录者,孙琳琳认为,人们常说的艺术家的“灵感”,是后知后觉的总结,“处于创作当中的艺术家,很难说清哪一个触动他的点才是所谓灵感”。
“书中人”雕塑家姜杰则说,灵感之于她是“所有经历的集合”。书中写到的作品《大于一吨半》,是姜杰的节点之作,她形容自己创作时灵感涌动的感觉像是“天开了”。
灵感降临时从不打招呼,但也从不是灵机一动。为迎接它的到来,艺术家必须做好准备。在《艺术永不眠》中,灵感的谈论贯穿始终,是艺术家们不得不面对的命题。徐冰表示:“作品是由这个人的品味和性格决定的,这个没法做假,你想掩盖的动机都会被你的作品暴露无遗。”
姜杰指出,创作包含着很多状态,它是长时间思考的集合,“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什么是对,但能感觉到什么不对。”
【翻开《艺术永不眠》,让你透过镜头直接观察艺术家】任何你所经历的事情都能成为创作的营养。姜杰说起一件往事:“我大学刚毕业时,为一间工厂做娃娃,当时就是想赚点儿钱。工业生产的娃娃,和我在学校里学的雕塑很不一样,我发现,当一个写实雕塑去掉所有手法后,竟然变得和人很近。”姜杰从中找到了一种方式,创作出人生第一个个展中最重要的装置作品。“只要你足够敏锐,每一段经历都不会浪费”。
从艺术家角度来看,姜杰认为故事中存在着“真实”。但是,伟大的创作由许多东西构成,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也许能给人启发,但一切影响都在漫长的艺术创作中融为一体。毕加索固然有众多缪斯,但他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前提,是“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今天的艺术更全球化、市场化、泛消费化,迎来了更多观众和读者,缪斯的故事就像一个个发光体,将人们引向艺术,引向艺术家的创作现场,引向一种热爱的可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
- 阮元:“守正才优”的清廉典范|廉政悦读 |翻开这套“西南联大三部曲”看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怎么上课\",\"i10\":\"新书上架
- 你的生活不如意,多半是缺了它,余秋雨都在读的书,让你对人生改观!
- 吴柜贞|诚信,会让你在困难中遇见贵人
- 熟读韩非子两句话,帮你识破人心,让你独具慧眼洞悉人性
- 老书迷推荐4本玄幻小说,让你看的无法自拔!
- 别再问美术生这三个蠢问题啦!美术生得罪谁了让你们这么欺负?
- 这3句话,很有人生智慧,30岁之前知道,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 一个普通村民,无意间翻开一个木箱,里面物品竟说自己祖上是皇帝
- 老实人本事平平不懂交际,跟宋江学会这3招,让你也能朋友满天下
- 《红楼梦》中哪个细节让你猛然发现,王熙凤其实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