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三 )


文章插图
女性角色一直是《雷雨》中被人不断分析的符号。央华版《雷雨》剧照。央华供图
观点三:
“阶层固化下人类的生存困境一直存在”
《雷雨》的思想主题包含了社会的阶级层面、人性维度、现实内涵,人类生存的处境、存在的价值、人的灵魂问题等,所以宋宝珍认为,今天的人看《雷雨》,不应只是看重其故事性,比如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思考。“《雷雨》刚出现的时候,近代著名戏剧家李健吾曾以‘刘西渭’的笔名发表评论,谈到《雷雨》中有命运观念。如果我们把《雷雨》所表达的东西看做命运表现,实际上今天我们谁也摆脱不了这条逻辑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机遇、低谷、幸运以至于悲哀,一辈一喜,一嗔一怒,每个人既是如此。”
宋宝珍对照剧本指出,在周朴园认为的最有秩序的家庭里面包藏着乱伦的悲剧。首先周萍认为,他和繁漪的情感纠葛是乱伦,岂不知当他离开了繁漪跟四凤相爱的时候,是个更大的人伦悲剧。还有单纯的周冲,当他向四凤表达感情的时候,鲁大海却告诉他,“四凤是穷人的孩子,她的将来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这里面揭示的命运不是虚无缥缈抽象或神秘的概念,而是非常现实。
从当下的角度来讲,宋宝珍认为《雷雨》中所表现的这种现实,如同社会的发展固然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晋升空间,或者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但大部分的时候,社会阶层的固化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心理的重压。“比如我们看到星二代又继续从事着演艺的路,今天的一个北漂青年,他辛苦打拼了数十年的收入,可能只够买五环外的小房子,现在很多大学做过统计,如今农村的生源已经占到了相当少的比例,这就是阶层固化。他们对于命运的思索,对于自己处境的忧怨,都能在《雷雨》当中找到一种同构性。”埃里克导演也觉得,从《雷雨》所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阶层角度来讲,他认为,直到今天,世界依然存在有非常贫穷和非常富有的人,这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沟壑。
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文章插图
1954年首演版《雷雨》由郑榕、朱琳、于是之、吕恩、苏民、胡宗温等。北京人艺供图
观点四:
“对人性的开掘会触到每一个人的心”
从1934年《雷雨》第一次发表至今,经历了86年,这部作品以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连接,万方认为,这部作品无论过去八十多年或是在未来可以一直呼应时代的关键,是在“人性”。“我父亲对人性的描述、刻画、开掘会触到每一个人的心,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不同的触动。当下每一位观众看过《雷雨》之后,多多少少都能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受,如果再深入些,还有一种命运的呼应,我们自己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命运。”万方解释说,对于命运和自由的渴望,不管在任何年代或是任何地方,人类都会去追求,而《雷雨》中人物遭遇的困境可能非常极端,但这种在追求自由中被束缚的感受,会与每一个观众共情。
曹禺曾说过,“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宋宝珍认为,这句话实际讲规定性问题,这种规定性可能是时代的、社会的,无论任你怎么挣扎,谁都逃脱不掉:“在具体的社会规定性下,不仅仅说从生到死的过程,还有各种各样的悲剧发生,命运不是神秘的,它真的是关乎人类生存的一个终极目标。人生来是悲哀的,但是因为悲哀所以才需要憧憬。哪怕最后你憧憬的目标也没有达到,但你毕竟走过了自己的历程。”
除此之外,宋宝珍认为,无论哪一代人都会面临如何选择爱、如何选择生,以至于自己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这些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也都抛弃不了,这如同《雷雨》里四凤的选择,她突破不了出身,周萍信誓旦旦地说,“我爱四凤,我愿意跟她一起走。”但等到周朴园答应他去矿上的时候,他开始想的是自己走。宋宝珍进一步解释说,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不是发生了在“杏花巷”私会被繁漪撞破的事情,周萍是不会带四凤离家的,他们之间的结局也许又成为了当年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翻版,这正如尤金·奥尼尔所言,人类哪怕处在地狱之中,他也永远怀着天堂的梦想,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距离的冲破,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