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文章插图
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央华版《雷雨》剧照。央华供图
2020年,是中国话剧历史上杰出的剧作家曹禺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他的《雷雨》剧本发表86周年。作为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雷雨》早已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的里程碑之作。今年,各大剧院及演出机构均以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位为中国话剧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如北京人艺青春版《雷雨》,以及央华戏剧邀请法国知名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执导的连台戏《雷雨》《雷雨·后》,许多作品以各自不同的风格解读同一部经典剧作。
剧作中,曹禺用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波澜壮阔的命运跌宕,触动人心的悲剧力量以及变幻莫测的情感憧憬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观众和研究者、改编者,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看《雷雨》?也许它提到的下面这些命题正是你心所想。
新版《雷雨》突破传统现实主义
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文章插图
央华版《雷雨》剧照。央华供图
数十年来,曹禺的女儿、剧作家万方看过的不同版本《雷雨》已无法用数字衡量,几乎可以说,每当看到一个新版本,她都会有一种新的体会。
在《雷雨》剧本里,曹禺对于舞台有非常详细明确的提示,因此万方认为,她所看到以往的传统版本都是按照这些提示进行舞台设计的,但此次央华版的埃里克导演完全打破了现实主义的舞台形式,用了一种很现代的手法去表现——与传统《雷雨》的舞美,几乎毫无例外地恢复到上世纪20年代左右,资产阶级家庭纯写实的舞美风格的处理不同,埃里克导演将“周家”以白色大理石风为主视觉,大胆“清空”舞台,只留下具有意象感的“沙发”与一张长桌,而全场唯一突显出原色调的两件实体舞台装置,则是代表当年鲁侍萍曾在“周家”使用过的她最爱的两件家具。而鲁家的风格则更为简约,在突显视觉深邃感的木质空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代表“鲁家”的家境,甚至还将前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罗马》的电影片段放在了舞台上。由于极简到极致,舞台展现出来的强大空间感,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带有侵略性与吞噬感。
舞台的呈现代表着埃里克一个西方导演对《雷雨》的理解,抽丝剥茧,他从这个上世纪的故事中发现了诸多跨时代的线索。
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文章插图
今天的我们为啥还要看《雷雨》?丨解读
文章插图
央华版《雷雨》剧照。央华供图
观点一:
“直击的是当代人内心的欲望与崩溃”
相比过往其他版本而言,新版《雷雨》带给万方感受更多的,是作品里体现出的导演风格和人物行动上的处理:“导演巧妙用身体与舞台调度打开了《雷雨》里所有人物的心理空间,非常有新意。”而这些充满新意的表现手法,正是来源于埃里克初读《雷雨》后感受到的震撼。
当埃里克还没正式成为这部戏的导演时,仅作为一位法国人来看《雷雨》,他觉得,这部作品带给他的叙事与主题有些过于巨大了。“怎么可能鲁侍萍经历磨难之后,又回到自己当年的家,遇到周朴园和自己的儿子。怎么才能让观众相信故事的真实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埃里克发现,这是一部需要自己通过戏剧手法,同时处理好很多层关系的作品,其中包括情感、血缘、伦理、人性,困境、命运等等诸多的问题,而这些正是跟当下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议题。
在埃里克看来,《雷雨》中的人物关系极为复杂,繁漪爱上了继子,本身就是很悲剧的事情,四凤、周萍相爱,他们又形成了三角关系。爱情在他们彼此之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同时又是他们三者之间欲望的流通。“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这就是欲望,很悲剧,很黑暗,很暴力,同时很有意思。经过我不断地研究,激发我越来越想把这些东西呈现给观众,包括跨越所有的时期,直击当代人内心的欲望,崩溃、伤害、困难、困境等诸多现实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