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后,为何还是不能取代内阁?( 二 )


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后,为何还是不能取代内阁?
文章插图
从军机处的设立的本意看,它是中枢机构的一个值班制度。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负有直接辅佐皇帝处理机务之责的内阁大臣便不能为皇帝方便地使唤;皇帝也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这样势必会出现皇帝与阁臣难以随时配合的问题。明代皇帝解决这个办法的手段是任用宦官,清代吸取宦官擅权的教训,于是启用近臣作为御前班子,入值内廷,以解决皇帝或内阁的不便。顺治时,皇帝亲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但这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康熙时选调翰林官入值南书房,也是一个尝试。雍正因为军机紧急吗,选调内阁学士“日值禁廷,以待召见”,而形成军机处制度,从而使原本的值班制度演变成一个新的中枢机构。军机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在办理机务、承写密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取代了内阁。彭寿在《安乐康平室随笔》中记载:“自军机处设立后,大学士即不参预机务。内阁承办事,以逐日票拟各部各省所进题本之批旨,及承发明谕、发钞奏折为大宗,然皆中书分任之,侍读管理之,大学士特授成而已。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大学士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管一部,方有趋公之地耳。其有兼差甚多者,则以位高望重,别予管领,于阁务无异也。”
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后,为何还是不能取代内阁?
文章插图
由于军机大臣随时当值于皇帝近旁,自然形成了“戚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的格局。嘉庆五年(1800)的上谕说得很明白:“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说明军机处是一个最高的决策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有大臣、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之别,由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特简。其下设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二班,额外汉章京无定员。满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兼任;汉章京以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七品小京官充任。内阁和军机处存在的交集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责区分,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中有云:“本朝谕旨诰命,其别有二;凡批内外臣工题本常事,谓之‘旨’;颁将军、总督、巡抚、学政、提督、总兵官,谓之‘敕’,皆由内阁撰拟以进。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巡幸上陵、经筵、赈济,及内臣自侍郎以上,外臣自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暨晓谕中外,谓‘明发上谕’;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上谕’。明发,交内阁,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后,为何还是不能取代内阁?
文章插图
以上这段话可以看出,军机处和内阁的运作关系。以“明发”而言,军机处仍然保持其值班的职能,皇帝的谕旨仍然交给内阁具体处理,由内阁发部院施行。这种理事方式并未改变内阁的中枢地位。但“寄信”即所谓的“廷寄”,直接从军机处发交兵部递送地方督抚,这种理事方式,则超越了内阁,军机处的显要之处也大致体现在这个方面。但无论是明发或廷寄,中央部院或地方督抚以及其他官员向皇帝题奏公私事务,仍例经内阁或通政司,然后再达皇帝。这就是说,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而是将中枢机构分成了一内一外两个部分。
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后,为何还是不能取代内阁?
文章插图
实际上,清代的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这两个职务也是交集在一起的,很多人都说军机大臣更为显赫。实则不然,纵观清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凡大学士往往都兼军机大臣,即管理内阁又掌军机处。这就好比清末时期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之间的关系一样,总理大臣照例都是军机大臣,因此谁更显赫,根本无从谈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