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璀璨的齐鲁文化之帮( 二 )


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子以他的建树,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孟子师承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短短数百年间,在鲁国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上,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精髓,被一个文化巨匠薪火传承。
尽管,随着周王室在诸侯国中政治地位的下降,鲁国逐渐沦为了一个二等的诸侯国,并走向衰亡,最终于公元前249年被楚国考列王所灭,历时870余年,凡34世的鲁国不复存在,但是,鲁国所代表的礼乐文化却没有消亡。甚至恰恰相反,由于当时那些文化巨匠的巨大影响,这种古老的思想文化,在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之后,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深度和涵量,使本身就十分深博的思想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局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仁道”即“王道”思想。
千载而下,我们回望历史深处这方诞生了一批文化思想巨匠的水土,不禁顿生无限的怀想和苍凉。历史的烟尘已经远去,但是,这方水土依然生机勃勃,那些伟大巨匠的身影,依然在我们眼前闪烁。
2稷下学宫
临淄是战国时代齐国的都城,在这里,有一座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的“稷下学宫”深藏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尽管经过了两千年的岁月沧桑,但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和灿烂,依然光彩夺目。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
这座存在时间长达百年的学宫,在中国古代学术争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甚至成为了“百家争鸣”的代名词,自由论辩的学术风气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圣地。各个流派的学术精英往来穿梭,学多流传后世的著作在这里写成,而且,造就了一代代以政论学为主业,以思辨为风尚,个性鲜明的“稷下先生”。正是他们,直接参与、促成了这一时期最热烈、最持久、最有影响的“百家争鸣”。而“稷下先生”,也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名词,它代表着一个学术思辨的群体,一段特殊的文化贡献,一种特殊的文化人格。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这样一个学术沸腾的中心出现在齐国并不意外。从齐国的经济状况来看,齐国自步入春秋之后,就成为当时的大国强国,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居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到了公元前481年,田 成子 杀死齐简公取代姜齐之后,齐国的国势更为强大;其疆域辽阔,成为国土面积为方圆二千里 的“四塞之国”,曾与西方的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强。据历史记载,当时齐国的农业之富,“粟 如 丘山”;鱼盐之利“通输海内”,实业之厚,“冠带衣履天下”。齐国都城临淄农工商并重 ,经 济繁荣,人丁兴旺,已是拥有“七万户”的大都市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稷下学宫的产生奠 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齐国统治者雄心勃勃,素有“以一服八”的壮志,为了实现以齐国王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们急需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需要通过办学的方式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