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 )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鬼子“清乡”的确是很厉害,第六师在江南呆不住了,主力部队,只好撤到长江以北。
当时第六师师长是谭震林。到苏北之后,六师部队划归由一师粟裕统领,这样六师唯有一个番号,而部队都隶属于一师。六师的确有一些尴尬,它徒有番号,却没有自己的部队。谭震林调走之后,后来当了二师师长。
这样,夏光成为粟裕的部下。
所以,后来夏光也反思了江南抗战与“清乡”的关系。他曾分析道:“可以肯定地说,谭震林大刀阔斧打开东路局面是正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做好公开工作和隐蔽工作的两手准备,以至在第二年7月日伪军集中优势兵力对东路实施残酷‘清乡’时,谭震林领导的新四军部队和东路党政机构遭受到了许多损失。”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因此,《沙家浜》里的最后一场新四军攻下沙家浜,只能说是戏剧的概括性表现,是对抗日战争大趋势的艺术演绎,而实际上,江南新四军还有深深地陷入到低谷中一节章回。
同样,《南征北战》在结构上,与《沙家浜》一样,有着相似的结局概括性。
《南征北战》的主要战例原型,来自于华野发起的莱芜战役。
影片里的北征部分,就是放弃南部的敌人不打,而是重点进攻位于北部的李军长的部队,就是莱芜战役的典型性史实。
但是,《南征北战》里的最终一战“南战”封堵敌军部分,其实在华野的战斗中,只能说是一种写意式的存在。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在“南战”部分,我军在桃村车站,堵截了意图逃跑的敌军,并且成功地完成了堵截任务,这种紧接着莱芜战役出现的战事,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战史原型。
你说这一段“南战”故事取自莱芜战役之后的“孟良崮战役”,显然是无法划上等号的。
实际上,《南征北战》在剧本创作的时候,陈毅就明显提出,仅仅以莱芜战役为原型,不要纳入孟良崮战役,这样,《南征北战》里的前半部分,基本是以莱芜战役为战例,而后半部分的战事写意,则是浓缩了华野后来的几场战事而提炼出来的。
我们可以去看看触发了《南征北战》创作动机的话剧《战线)的设置。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应该说,《战线)奠定了《南征北战》的总体结构,但《战线)还局限于历史史实,并没有像《南征北战》这样进行充分的提炼而打造成一个意象化的战争推演。
《战线)里涉及到的史实,包括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以及最后一场火车站堵截,时间跨度将近两年,而最后一部分的堵截终场戏,被《南征北战》所继承,但中间的孟良崮战役被略而不提,因为在莱芜战役与最终堵截战之间,再插入一个孟良崮战役,便打破了因果关系的逻辑结构,将会影响到《南征北战》主题的形象化展示,所以,《南征北战》里直接用莱芜战役表现北战的必要性,然后,用一个概括性的提炼出来的桃村狙击战,完成了电影的主题表达。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而一直高度介入到《南征北战》剧本创作的吴强,后来独自创作了《红日》,可以说,《南征北战》与《红日》之间有潜移默化的关系。相比之下,《红日》更接近于战争史实,但它在架构上,没有《南征北战》那样更清晰地图示出解放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红日》显得太过庞杂,它的戏剧冲突关节点,不是《南征北战》中的战略思想的图示与演绎,而是表现一支部队如何转败为胜的起伏历程,以此来设置整个小说的情节架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