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到这个标题,你肯定会认为是自己看错了。
但是,笔者不得不告诉你,这标题没有错。
接着你会认为,小编会不会是头脑有病,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无论是在反映的时代,还是表现的形式,都可以称得上是风马牛不相及,你怎么把它们并联在一起?这不是典型的“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吗?
别急,咱们这里提出的联系,实际上反映出是艺术作品的规律性问题,即使这两部作品风格不一样,题材不一样,时间点也不同,但是它们背后涉及到的创作原理,却有着共性的守则。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沙家浜》与《南征北战》一样,可以说是,都是在历史真实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提炼与概括。
而他们的背景原型,都是新四军系统里发生的事。
《沙家浜》里的原型人物,后来也是《南征北战》里的参战当事人。
《沙家浜》里的原型之一,当时的伤病员之一夏光,后来在《南征北战》里表现的莱芜战役发生时,他正是参战部队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参谋处处长,负责战役的制订、实施与督查。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而《沙家浜》里的另一个原型之一刘飞,在《南征北战》发生的年代里,他是华野1纵第2师的师长,直接参与了莱芜战役的各个纵队划地为营所肩负的战斗任务。
这种关联,仅仅是所属部队在历史线性逻辑进程中,参与了不同事件而恰巧被艺术作品所反映而形成的机缘巧合。
而更多折射出的是,英雄的产生具有互联性与互通性,《沙家浜》中的荡气回肠与《南征北战》的气势磅礴,背后都有着相同的真实历史气韵作后景支撑。
这是两者关联的现实部分。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沙家浜》与《南征北战》在结构上,同样吻合着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沙家浜》与《南征北战》在结尾部分,都有着一场大获全胜的亮点。
而这个胜利,在历史事实上,恰恰并没有立即出现。
两部作品的最终胜利,是一种概括的结果。《沙家浜》里的最后里应外合的胜利,象征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南征北战》中的片尾胜利,也可以视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可以说,《沙家浜》里的最后一场战事——沙家浜大捷,在实际上,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过。
据三十六个伤病员之一的黄烽回忆,“戏中的沙家浜,实际上是张家浜。”(见“《沙家浜》的戏外原型”)。
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张家浜战斗”,时间在1940年12月13日,但是那是日本人进攻新四军队伍,而不是《沙家浜》里新四军的主动进攻。
这样,《沙家浜》里的最终一场战斗,只能说是对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概括。
现代京剧《沙家浜》与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章插图
而实际上,《沙家浜》故事发生的1939年,要走到最终的抗日胜利,还要经过漫长的艰苦历练过程。
《沙家浜》里反映的新四军伤病员后来编入到新四军序列,番号是第六师。
因为新四军第六师在日伪的心脏地带,不断壮大,引起了日伪的警怵深惕,所以,于1941年下半年发起了“清乡”行动。
鬼子这是动真格的了。
现在看来,新四军伤病员藏在芦苇荡里,能够逢凶化吉,还是与日伪当时力量不够,没有投入人力,再耗费时间进行定点围剿有着重要关系。
等到日伪缓过气来,自然要对卧榻之旁的抗日队伍开始大动干戈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