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概述

千余年来,杨家将的英雄业绩传颂不息,脍炙人口,闻名国内,声播海外。纵观我国古代的历史,像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极为罕见的。杨家将家族群体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品格、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积淀深厚的杨家将历史文化。
杨家将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概述】杨家将文化,是集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及其家族、部曲组成的群体,涵盖关于杨家将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文化遗存及其反映出的思想哲理、精神传承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杨家将文化遗存,包括古战场、城堡、关隘、驻地、村落、祠庙和纪念地等遗址、遗迹,是杨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家将文化遗址、遗迹,经初步整理和不完全统计,涉及18个省、市自治区的96个市、县(区)的262处。若进行实地考查,经当地文物部门和父老所指,约在300处以上。这些遗址、遗迹,大约可分三种情况:有些是有据可考的;有些是传说附会的;有些是有待进一步论证的。
一、有据可考的遗址、遗迹举例
1、陕西省神木县杨家城遗址。县城东约20公里山岗上,即古麟州城,杨家将始祖杨信在此镇守。今遗址尚存,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末五代,出现了五代更替、十国混战的局面。一些割据集团为了达到巩固自己权位的目的,投靠契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他为了夺取后唐政权,以割让卢龙道(幽云十六州)为条件,向契丹求援,在太原做了“儿皇帝”,建立了后晋政权。由于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致使契丹骑兵长驱南下,给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造成很大的破坏,中原地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边境百姓不甘忍受契丹的压迫,纷纷起来自备器械,各随其乡,以自保卫,不附契丹。麟州土豪杨信(弘信)和世居府州的折从远、折德扆父子,就是当时著名的抗辽地方武装的首领。
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说:“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资治通鉴》也说:“广顺二年(952年)十二月,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道光《神木县志》还说:杨信“一名弘信,仕北汉,为麟州刺史,保障边城屡建功绩。”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认为,杨信受命于周当在广顺元年(951年),“其据麟州,必在天福(936—947年)、乾祐(948—957年)以前矣。”综合上述,我们可以认定,杨信在后晋以前就据守麟州,自立为刺史,后来被后汉、北周认可,先后任命为麟州刺史,为保障边城麟州军民的生命财产,屡建功绩。杨家城遗址,就是当年杨信镇守御敌,保境安民的麟州故城。
2、山西省繁峙、代州、原平自东至西一线的大石寨、茹越寨、胡谷寨、西陉寨、崞寨、阳武寨、雁门寨、楼板寨、土登寨、瓶型寨、梅回寨、麻谷寨、义兴寨,均系杨业为防御契丹所建。
据著名宋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考证,上面大石、茹越、胡谷、西陉、崞寨、阳武六寨为杨业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十一月出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所建;楼板、土登、石跌三寨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六年(981年)所建;雁门寨为太平兴国四年至八年(979—983年)所建;瓶型、梅回、麻谷、义兴四寨,也是杨业所建。这十几个军寨的修建,堵住了通往契丹蔚、应、寰、朔四州的大小通道45个,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城寨网。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亲率十万骑兵进攻雁门。杨业命部将董思愿等堵断雁门峡谷南口,自己率数百骑自西陉绕道峡谷北口,南向猛攻,杀死辽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生擒其马前都指挥使李重海,获铠甲革马甚众,大败辽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数百骑战胜十万兵“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自此,杨业声威大振,“契丹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仁宗朝名臣包拯曾说:“先朝以骁将杨业守代州,创筑州垒,至今赖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