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汉武帝,是汉帝国的救星还是掘墓人?( 二 )


武帝时候 , 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皇权对地方豪强的打击 , 同时 , 就皇帝个人的独裁说 , 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初 , 丞相的权位是极重的 , 不必申奏皇帝许可 , 丞相有权杀二千石的大官 。武帝开始裁抑丞相权力 , 把政治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里 。因为皇帝个人权力的强化 , 原来不过是少府属下的小官 , 在皇帝左右办事的侍中、尚书 , 在政治上的地位就慢慢重要起来 。
在当时的情形下 , 适应于汉初生产恢复时期的那一套黄老术 , 清静无为的统治办法 , 已不合武帝时期的要求了 。主张君主集权 , 主张大一统 , 主张政府应该积极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 。
能够适应当时的要求 , 起而使儒家思想代替黄老思想 , 成为统治阶级主要统治思想的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 。他是一个治《春秋公羊传》的儒者 。景帝时他做博士 。武帝即位 , 举贤良文学之士 , 前后有几百人 。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他以大一统思想来附会解释《春秋》 , 说孔子作《春秋》就是主张大一统的 , 从而提出:“《春秋》大一统者 , 天地之常经 ,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 人异论 ,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 是以上(皇帝)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 皆绝其道 , 勿使并进 。”这完全是李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所用的口吻 。不同的是李斯所要焚烧的是儒家的经典 , 而这时却是儒者董仲舒要打击别家 。
董仲舒在武帝时提出大一统思想 , 这是合乎时代需要的 , 也是合乎武帝的口味的 。武帝即位以后 , 就引用儒家 。中间虽然由于他的信奉黄老之言的老祖母窦太后(文帝的皇后)干涉 , 他不得不暂时斥罢儒者 , 但窦太后一死 , 武帝就罢黜百家 , 尊崇儒术了 。当然 , 我们要注意的是 , 我们说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 只是说儒家在武帝时开始取得在政治上比别家优越的地位 , 并不是说儒家已取得独尊的地位 。
社会经济的恢复 , 国家财力人力的富强 , 构成武帝改变对外政策的物质基础 。武帝再也不能容忍对匈奴的屈辱和亲政策了 。他即位不到十年 , 就改变和亲的政策为武力斗争的政策 。
公元前133年 , 武帝召集臣下 , 告诉他们说:“朕饰子女以配单于 , 金币、文绣赂之甚厚 。单于待命加嫚(嫚同慢 , 指单于接待汉帝诏命非常傲慢) , 侵盗亡(无)已 , 边境被害 , 朕甚闵之 。”经过讨论后 , 决定废弃和亲的政策 , 武帝派将军王恢、韩安国、李广等领兵三十万屯马邑山谷中 。叫马邑人聂壹以出卖马邑为名 , 诱匈奴入关 , 同时埋伏军队伏击 。但匈奴军队还没有走到马邑山谷 , 就发觉中计了 , 因而逃走 。和匈奴的战争从此开始 。
武帝和匈奴的战争 , 主要是在公元前133年到前119年这一时期内 。这一时期的战争 , 又可以公元前127年为界限 ,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公元前127年以前 , 武帝所采取的战略仍然是防御性的 , 敌来则战 , 追则不出境 。这可以叫作进攻的准备时期 。公元前127年以后 , 才采取进攻性的战略 , 开始大规模地作战 , 做深远地追击 。
公元前127年以后 , 在武帝和匈奴的战争中 , 有三次是带有关键性的大战争 。
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卫青出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战争 。这次战争的结果 , 汉帝国夺取了匈奴黄河以南的地方 , 在这一带设立了朔方、五原两郡(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又修复了秦时蒙恬在这一带所修筑的边塞 , 把边境线推到黄河 。
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的战争 。这一年的春天 , 霍去病领兵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千有余里 , 至皋兰附近 。夏天又领兵出北地二千余里 , 过居延攻祁连山 。这一年战争的结果 , 匈奴内部分化 , 西部匈奴的昆邪王(昆读浑)杀休屠王(屠读储) , 率四万人来降 。汉帝国夺取了匈奴的河西地 , 置武威、酒泉两郡(其后分武威为张掖 , 分酒泉为敦煌 , 是为河西四郡) 。取得河西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由于取得河西 , 汉帝国才打开了通西域的道路 , 使西域从匈奴的奴役下解脱出来 , 削弱了匈奴的力量;同时由于取得河西 , 也就隔开了匈奴和羌的联系 , 匈奴和羌的联合威胁就减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