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聚焦青年抑郁症群体:说不出口的病耻感与高校抑郁筛查的两难

抑郁症 , 熟悉又陌生的名词 。 2017年 , 世卫组织曾发布报告 , 从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间 , 全球受抑郁症影响的人数增加18% 。 罹患抑郁症 , 尤其是青年群体 , 他们往往难以继续学业、找到工作、甚至在入职不久后 , 不得不提出离职……
一场“情绪感冒” , 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画上了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暂停休止符 。 今年9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 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 并重点关注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 。
这一做法能否让青少年抑郁症情况有所缓解?在关爱学生与保护病情隐私之间 , 高校又该如何权衡?学生又是否能在学校和老师面前 , 无压力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抑郁生活?
停滞
一位清华学霸因严重抑郁休学
一位工程师因抑郁辞职
今年6月底 , 李欣(化名)向学校第二次申请了休学 。 本该在2018年就本科毕业的她 , 却将再次放弃进行大学三年级的课程 。 而令李欣无法持续正常学业的 , 正是自己严重的抑郁症 。
现年22岁的李欣 , 2014年以高分考入清华大学 。 然而 , 随着大一被查出重度抑郁 , 李欣正常的学业和生活几乎都陷入了停滞 。
“重度社交焦虑、认知功能呈边缘状态、工作记忆和注意力受损、额叶认知功能异常、执行功能水平降低……”在李欣众多抑郁症检查报告中 , 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的情绪障碍 , 而这些文字的背后 , 承载着她无法维系的正常社交、学习和生活 。
“别说考试背书 , 就连正常听课做笔记都难以做到 。 ”李欣想不起来 , 自己到底是从多久开始告别了“学霸”的高效率 , 转而成为一个难以集中注意力、行动力迟缓的“精神残疾人 。 ”她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 过去自己尚且能勉强上课 , 但90分钟的课程 , 她能听懂并跟上做笔记的时间最多只有半小时 , 其他时间脑子一片空白 。
除了课程 , 课后作业也逐渐成为李欣无法完成的选项:“有时候拿着书本去图书馆 , 几个小时过去 , 我只是对着作业在发呆 。 ”相比过去冲刺高考的效率 , 李欣变得越来越迟缓 , 甚至到了大二 , 抑郁症诸多病症开始在李欣身上呈现躯体化特征——头疼、失眠、晕眩、无法自主进食、起床等等问题相继袭来 , 严重困扰她的学习生活 。
无奈之下 , 李欣只能拿着自己一沓抑郁症确诊报告 , 向学校一次次提出休学申请 。
被抑郁症笼罩 , 无法继续下一步生活计划的还有王鹏(化名) 。
去年6月 , 21岁的王鹏在拿到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 , 还拿到了自己确诊中度抑郁的病例报告 。 尽管同样伴随着失眠、焦虑、心悸等症状 , 但在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 王鹏还是选择隐瞒自己的病史 , 勇敢入职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 。
然而 , 在强撑了半年后 , 王鹏最终还是选择了离职 。 让他无法正常工作的 , 是抑郁症带来的诸多身体反映:“开会开到一半突然心跳加速 , 要压抑心悸的感觉我甚至需要把手指咬出血丝、工作到家本来很疲惫 , 但躺在床上就整宿失眠……”
一系列抑郁症带来的身体信号让王鹏难以继续自己工程师的工作 。 尽管这份月薪上万的工作来之不易 , 但医生多次建议他 , 有必要暂停或停止工作 , 放松心情 。 最终 , 王鹏还是在去年年底选择了辞职 , 至今仍待业家中 。
李欣与王鹏一样 , 最大的生活爱好 , 是躺在床上盯着手机发呆或睡觉 , 他们似乎对身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没兴趣 。
专家:
接受抑郁症治疗的初高中生明显增多
王鹏与李欣 , 是青年抑郁症群体的一个缩影 。 2019年 , 在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上 , 有专家提到 , 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 且大一和大三时抑郁症的高发期 。 而世卫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可能导致自杀行为 , 这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