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爱华:早期教育实践中的六对关系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一方面 , 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被科学证明是可能的 , 而且是教育发展的世界趋势;另一方面 , 国内早教市场与早教实践极其混乱 。 脑科学、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早期教养的意义虽然重大 , 但如果不与教育学、心理学整合就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 , 将会出现新的误区 。
事实上 , 儿童早期潜能开发的实践中已有不少忽视教育原则的做法 , 如刻意塑造、盲目超前、机械训练 , 为了追求市场效应 , 打着“科学”的旗号做着并非科学的事 。 为此 , 不少有识之士对3岁前儿童的早期教育表示担忧 。 因此 , 我们有必要从各种关系出发对早教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作一澄清 。
文章插图
▌一、是“教”还是“养”——教与养的关系
在早教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只养不教”或“过度教育” , 且“教养分离” 。 “只养不教”是受传统育儿观的影响 , 认为婴幼儿什么都不懂 , 只须吃饱穿暖 , 教育是以后的事;“过度教育”是对现代早教观的误解 , 将婴幼儿的学习与年长儿童的学习相提并论 , 将教育训练简单地向前延伸;“教养分离”则是对婴幼儿身体和心理之间关系的无知 , 养归养 , 教归教 , 生活照料与教育训练各行其道 。
我们认为 , “教”对应于心理发展 , “养”对应于身体发育 。 在幼儿园 , “教”与“养”的关系是通过保育员和教师分别施行的保教行为体现的 , 这表明了“教”和“养”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 , 教师和保育员各有主要职责之分 。
但幼儿园的保教形式在婴托机构中并不适用 , 因为生命之初的三年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 , 也是最大程度地面临生存挑战的阶段 , 因此 , 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养”是首要的 , 同时“教”也要从出生之时开始 , 只是“教”附属于“养”的过程 , 体现了“教”和“养”的合一性 。
但身体发育并不保证心理发展 , 因为心理发展的保障是社会关系 , 而“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 它必然引导心理发展;“养”的过程自然蕴含着“教”的因素 , 在对婴儿吃喝拉撒的生活照料中充满了教的内容 。 因此 , 我们提倡“以养为主 , 教养融合”的原则 , 在实践中关注“教”与“养”的互相影响关系 。 一方面使蕴含在“养”中的无意“教”变得自觉 , 另一方面减少独立于“养”的专门“教” 。
具体地说 , 就是在养育过程中渗透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关注养育方式对婴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关注养育行为对婴幼儿行为养成的影响 。
文章插图
▌二、是“自然发展”还是“促进发展”——成熟与训练的关系
在早教的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顺其自然发展”和“积极促进发展” 。 这两种声音似乎都言之有理 , 前者依据成熟规律 , 后者强调环境作用 。 于是人们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教养实践中 , “成熟引导下的自然发展”和“目标引导下的推进发展”有着怎样的区别?训练在怎样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或是徒劳甚至是南辕北辙的?
我们认为 , 给婴幼儿带来发展机会的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状态的环境 , 它顺应儿童成熟的规律;一种是根据发展的需要刻意创设的环境 , 具有人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性质 。
自然状态的环境对婴幼儿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两种可能:一是环境可能迎合了婴幼儿某方面发展的需要 , 给他们带来自发练习的机会;二是环境可能造成婴幼儿某方面发展机会的缺失 。 所以 , 自然状态的环境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
推荐阅读
- 英山县直机关幼儿园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 湖南7家幼儿园成园长、幼师“实践教学基地”
-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力?父母懂得陪伴尊重,孩子才能学会思考实践
- 3岁前,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长该怎么做?每个年龄段学习内容不同
- 五龙涧幼儿园举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 王振宇:早期教育要敢于破除迷信
- 河北唐山童星优贝乐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课 带给孩子不一样的童年
- 孩子出生后头三年接受的早期教育,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能力
- 脑科学与教育 | 童年记忆对人的行为和认知会产生深远影响!家长请重视早期教育
- 早期教育很重要,6岁前家长把握三个“关键期”,孩子聪明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