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莲风摇曳四海崇 记者探寻“海天佛国”普陀山( 二 )


宗教信仰|莲风摇曳四海崇 记者探寻“海天佛国”普陀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普陀山磐陀石(图片由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提供)
名人汇集 诗墨天香
普陀山作为文化圣地 , 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 , 或吟唱 , 或赋诗 , 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 , 这也让普陀山人文底蕴及文物古迹极为丰厚 。
佛顶山慧济寺的后门 , 一座铜像引得不少游人驻足: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和当地僧人饮茶论诗 , 一旁的石碑上刻着陆游的词《好事近 登梅仙山绝顶望海》 。站在这座铜像前 , 仿佛能看到晚年陆游两次朝着诗意的普陀梵音 , 完成他生命里程的心灵泅渡 。
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6月 , 58岁的陆游沉浸在宝陀寺旷远而恒久的晚钟声中 。壮志未酬 , 壮心不已 , 有太多遗憾未曾了结 , 有多少理想未曾实现 。在普陀山他写下:“我不如列子 , 神游御天风;尚应似安石 , 悠然云海中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秋 , 耄耋之年的陆游再度来到普陀山 。“海上乘云满袖风 , 醉扪星斗蹑虚空” , 这是他和普陀山的又一次相遇 。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渡海而来 , 寓居白华庵 。恰逢庵内住持性珠法师筹资修筑的五里长莲花石板路——妙庄严路竣工 , 董其昌为其撰写了千字路碑 , 赞颂性珠法师功德 , 并题“入三摩地”碑 , 置于路口 , 笔法洗练 , 苍劲有力 , 艺术价值极高 。董其昌在普陀山三个月 , 书写的碑铭、桥名、路名和庵名多达十余处 。
几百年来 , 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汤显祖、徐霞客、文徵明、张岱、袁枚、丰子恺、吴昌硕、郁达夫……每一个文人的足迹 , 都为莲花洋上这座瑰异的小岛缀上一环滴着莲花天香的光华 。
“缥缈云飞海上山 , 挂帆三日上潺湲 。”元朝松雪道人赵孟頫奉诏书《昌国州宝陀寺记》碑文 , 赋《游补陀》七律 , 书《赤壁赋》镌于达摩峰崖壁 。
漫步在普陀山 , 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 , 伴随着海浪声声 , 似乎在诉说着这座岛屿的往事 , 从中也可窥见一段段历史 。在孙和军看来 , 摩崖石刻是普陀山的灵魂 , “没有摩崖石刻的普陀山是不完整的 。”他说 。
据统计 , 普陀山现存200多处摩崖石刻 , 大多是明清以后的作品 。在这些石刻中 , 论语言 , 有汉、蒙、藏文;论字体书法 , 有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论内容 , 有纪事、写景、题名;论作者 , 有元明清历代的文士达人、著名高僧以及帝王 。在这些石刻中 , 历史最悠久的当为白华庵里的“真歇泉”、达摩岭的“瀛洲界” , 还有潮音洞的抗倭石刻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海天佛国”石刻 。
沿着去往佛顶山的香云路拾级而上 , 路旁巨石上“海天佛国”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 , 每字一米见方 , 书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 , 为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作 。孙和军说 , 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普陀山的特色 , 后人以此作为普陀山的代名词 , 多称“海天佛国”普陀山 。说起这块石刻 , 也有一则故事:“据传当年侯继高驻山抗倭 , 佯装上佛顶山礼佛 , 鸣锣开道 , 引寇入山 , 一举而全歼倭寇 , 此崖刻即在这时题书 。”
南天门是普陀山的摩崖石刻集中区之一 , 有“山海奇观”“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得月最先”“别一洞天”等摩崖石刻 。西天门下方有块刻有一高5米、宽7米左右的“心”字石 , 仅“心”中那一点 , 即可站七至八人 , 全字可容百人驻足 。
孙和军说 , 普陀山的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 , 这些作品体现了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 与普陀山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 。
宗教信仰|莲风摇曳四海崇 记者探寻“海天佛国”普陀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