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张嘉璈|张幼仪去世后,墓碑上仅留下4个字,却是对徐志摩最好的“报复”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旧中国,充满着动荡、杀戮和苦难,也充满着流亡、变革和奋争,社会弥漫着绝望,也充盈着希望。但就思想学术界而言,那却是一个新学和旧学碰撞,中学和西学融汇的混沌时代,大师辈出,群星辉耀。而要说起民国文学史,新月派著名诗人徐志摩无疑也占有一席之地,曾经常活跃在中国文坛上,为我国新诗发展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譬如像《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到现如今依旧是脍炙人口的诗篇。但是在谈论他的才华的同时,人们也不免会被他感情生活所吸引,联想到围绕在他身边的三个女人: 原配夫人张幼仪、梦中情人林徽因、情之所归陆小曼。后两者都是民国史上知名度极高的美女,唯独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大家知之甚少!
 四哥张嘉璈|张幼仪去世后,墓碑上仅留下4个字,却是对徐志摩最好的“报复”
文章插图
张幼仪出生于江苏宝山县(现属上海)的名门世家,祖父曾出仕为官,父亲是当地儒医兼商人,二哥张嘉森和四哥张嘉璈则是近代杰出的人士。而正是在两位兄长的努力下,12岁的张幼仪才得以在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教育。但张幼仪学习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三年之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替她做媒的四哥张嘉璈当时在浙江都督朱瑞的手下任职, 在巡视杭州一中时发现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人就是民国大才子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家已经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家的发展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徐父对这门婚事都相当满意,当即定下了二人的婚约。在那个时代,张幼仪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一向循规蹈矩的张幼仪,听从了四哥张嘉璈的选择和安排,年仅15岁的她便中途辍学嫁到浙江徐家做了少奶奶。而徐志摩的反应则是:“媒妁之命,受之父母。”
 四哥张嘉璈|张幼仪去世后,墓碑上仅留下4个字,却是对徐志摩最好的“报复”
文章插图
但名门望族只赠予了张幼仪一个令人攀附的高枝,却未带给她关于爱情与幸福的荫蔽,甚至可以说她成了包办婚姻的牺牲者。因为追求自由与浪漫的徐志摩对这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相当反感,他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就讥其为“乡下土包子”。婚后在徐志摩眼里,不管张幼仪如何做,在他眼里,张幼仪始终是一个没有见识、没有自我的传统女性。可以说在张幼仪嫁到徐家以后,徐志摩都没有拿正眼看过张幼仪,也几乎不与她说话。即使张幼仪为他生下长子徐积锴,喜得麟儿的徐志摩也没有改变对张幼仪的态度。
徐志摩一直都很嫌弃张幼仪,但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结婚之后却尽到了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作为大家闺秀,张幼仪从骨子里就散发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柔顺之美,她在徐家任劳任怨,孝敬徐志摩的父母,在徐志摩外出留学的时候也尽心为他打理好家中的一起事物,但是徐志摩却不满足。 而正是因为徐志摩的外出留学,彻底将两人的婚姻生活走向了破裂的地步。原来此时的徐志摩与民国才女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他认为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四哥张嘉璈|张幼仪去世后,墓碑上仅留下4个字,却是对徐志摩最好的“报复”
文章插图
1921年,徐志摩父母辗转得知了儿子在国外出轨的消息,于是,他们便将张幼仪送达徐志摩身边,试图以此挽回婚姻。而此时的张幼仪,也依然对这段婚姻抱有希望,当时她已经怀上二胎数月。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她彻底失望了,面对张幼仪的到来徐志摩非常不高兴,张幼仪虽怀有身孕,但徐志摩对此事却置之不理,反倒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异国他乡。徐志摩这一走就是数月杳无音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