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拜九叩,指封建社会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礼。在传统礼仪文化中,就有“三拜九叩”的庄严礼仪。实际上,古代的“三拜九叩”各有其修真含义。“拜”:即自祭其身,把自己的身体祭献出来,这是古代的解释。现代,可以作其它的解释,就是:把这个身体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叩”:即顶礼恭敬。其动作是身体不起来,而头在地面,用头叩触地面三次。许多古装剧编剧缺乏常识,所以,有时我们也会在荧幕上看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桥段。例如:“三拜九叩”这种礼节,在清朝以前的历史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中古时代,最正式的君臣之礼,无非是“再拜稽首”大礼,虽然,没有“三拜九叩”这么繁琐,但是,它的流程也并不简单。
文章插图
唐朝时期的君臣之礼比较有趣,我们不妨以新年之时举例说明。“再拜稽首”之前,臣子需表演一段“舞蹈”。当两遍“稽首”结束之后,臣子即可暂时起身。往往在此时,当朝三宰之一的“侍中”,便会恰逢时宜地来到皇帝面前,领一份谕旨,然后,毕恭毕敬地回到臣子身边,面向西方,站立在官员们的西北侧,毕恭毕敬地喊上一声“有制”,也就是:皇上有谕旨要吩咐的意思。到了这时,官员还需再进行两次“稽首”之礼,朝着皇帝的方向再拜一次。这里的“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等到礼毕,官员再次起身,侍中向其宣布刚刚从皇帝那里收到的谕旨。通常情况下,此时侍中会说“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意思就是:今天是新年,大家同乐。不过,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谁也不能保证皇帝在某年新年会不会别出心裁地搞出一段新的“祝贺语”,与君同庆。这句话说完后,臣子又要行两次“稽首”之礼。先后经过六次“稽首”,这段君臣礼仪才算是进行到了一半。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礼仪的“稽首”动作和佛教的“叩头”动作是不一样的,手的动作是不一样的,当然它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佛教的叩头动作手心是向上的,意为承接佛法。
文章插图
若您生活在唐朝,还是一个天子殿堂上的朝官,那么,您一定会为接下来的景象,表示惊诧。当您再次站起身来之后,就会发现:在庄严肃穆的大明宫中,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齐舞”,大臣们纷纷挥舞手臂踩着奇葩的舞步,展开一番“群魔乱舞”。而这时,您可千万别傻愣愣地站在原地,要知道,皇帝正端坐在龙椅上俯视群臣呢。值此之际,文武大臣都在争相“斗舞”,拼命地让自己的舞姿成为全场最独特的那个,给龙椅上的统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若有官员愣在原地,使场面变得尴尬,恐怕会惹得天子不悦。至于这段象征着君臣礼节的舞蹈该怎么跳,并无固定格式。且看大殿上,不论官职高低,每个大臣都展现了或妖娆或炫酷的身段,有人张扬着手臂,有人跺着脚掌,甚至,有人来了个原地转体七百二十度。光是跳舞,气氛还无法达到最高潮。在“群魔乱舞”的过程中,臣子们还需不停地呼“万岁”。当众人都累了,这才停止舞蹈,然后,集体进行两次“稽首”之礼。经过这一番折腾,新年的气氛总算被烘托到高潮,而这场一年一度的“拜君礼”也来到了尾声。操劳了半天的侍中,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听候皇帝的下一步指示。
文章插图
那么,为什么在唐朝新年时,大臣们要对着皇帝跳舞,甚至,不顾出丑呢?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中原文化中,似乎并无这种“礼俗”,所以,笔者认为,这种习俗源于发生在唐朝之前的“五胡乱华”时期,起码与这段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有点儿联系。臣子对着皇帝跳舞,最早可追溯到隋朝,到了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了一种既定的礼节了。然而,实际上直到宋朝时期,宫廷中还流传着这样的礼节。每逢佳节或值得庆祝的日子,文武百官都会在皇帝面前“群魔乱舞”,而且,是边跳边呼“万岁”,场面十分壮观。相比于游牧民族,中原民族的“拜君礼”可谓含蓄。在中古时期的一些游牧民族,官员对着可汗跳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并且,他们不但要对着统治者跳舞,还会进行一种名为“捧足嗅靴”的奇怪礼节。
推荐阅读
- 杨国桢“对话”林则徐:从一介寒士到民族英雄
- 最初一次民族大迁移土尔扈特东归是“阴谋”
- 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的起源是什么有这样三大祖先!
-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 大型民族器乐交响音·画《四季岭南》迎新年
- 神话传说中,神兽凤凰与朱雀原来是如此关系,难怪世人会搞混!
- 看多媒体互动展厅弘扬党建文化
- 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
-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 大型民族器乐交响音·画《四季岭南》广州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