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古人认为冬至乃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是上天赐的福气。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依例放假。《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及至唐宋,与岁首同等重要。在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百官须向皇帝呈递贺表的礼仪,且还要互相投刺庆贺,仿若元旦一般。
民间一直有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现在有些地方依然保有这个习俗。除了祭祖,吃什么也是冬至的一件大事。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在我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东汉时张仲景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此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张仲景见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
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南方比较盛行冬至吃冬至团,也加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汤圆,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文章插图
上海最讲究吃汤圆,冬至全家聚在一起尝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服膏方、喝补酒,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每逢冬至上海好的汤圆店都人满为患,想要买份汤圆不排几个小时的队是吃不上这白胖的汤圆的。
 如期而至|冬至:如期而至的寒冷与温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