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国家作为胜利者,开始憧憬充满希望的未来生活。如果说希望是胜利者应得的战利品,那么绝望就是失败者必须吞下的苦果。日本战败后,不仅国土变为废墟,人民的精神世界也一片狼藉,战前支撑人们精神的那些理论、信念和誓言,随着战败都成了垃圾,迷茫、困惑和绝望弥漫在日本社会中,在这种环境下,极具时代特色的日本“无赖派”(ぶらいは)文学出场了。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无赖派”从1945年开始活跃,一直到1948年沉寂,始终都跟社会氛围息息相关,当然,“无赖派”作为一种消极、颓废的文学,跟创作者也有很大关系,对“无赖派”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太宰治,甚至可以说,1948年太宰治自杀后,“无赖派”文学也跟着死亡了。因为这层关系,想要了解“无赖派”文学的兴衰,我们可以从时代环境和太宰治的生平入手。在世界文坛,写阳春白雪、宏大史诗的很多,写下里巴人、市井百态的也大有人在,就连大众阅读最不讨喜的意识流也有一席之地,然而,很少有人挑战阴郁、颓废、绝望和迷狂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恰恰是“无赖派”文学的标签。一般来说,消极颓废的文风鲜有市场,一是因为缺少能够欣赏它的大众心境,二是缺少性格鲜明的“旗手”式代表人物。而“无赖派”文学在战后的日本能够风靡一时,恰恰满足了上述两个要求,不仅整个社会渴望欣赏“伤痕文学”,还出现了太宰治这样一个现象级的人物。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太宰治通过自传性的小说,把自己幻化成时代病态的缩影,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暗潮之中,借助表达自己的绝望达到与全体国民的思想共鸣,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无赖派”文学从籍籍无名变得炙手可热。通过阅读太宰治的小说,以致了解他的生平,你无法想象他如何能够赢得大量的赞誉,仅从为人来说,太宰治不是一个优质偶像,他酗酒、自杀、放浪形骸,与传统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他的成名无法放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去理解,因为他的个人生活和小说,表现了二战后日本国民的一种共同经历。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太宰治的阴郁、绝望和颓废不是包装出来的特色,而是他生命的浑然天成,有人评价太宰治,说他是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无赖派”文学,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无赖派”文学的崛起过程,其实可以看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战败后的精神幻灭、古老权威的消解,以及太宰治的个人影响。文学是反射社会意识的镜子,当一个国家精神幻灭的时候,那里流行的文学一定是颓废和绝望的。“无赖派”文学就诞生于日本战败后贫瘠的精神土壤中。二战对日本的影响巨大,不仅将其国土上的高楼、工厂和街道变成了废墟,就连抽象的精神领地也成了不毛之地,随着天皇下令投降的消息传遍全国,日本人战前信仰的一切价值,顷刻间土崩瓦解。受美国的要求,日本欲仁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否定了之前被国民尊为“神”的身份,公开宣布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这篇宣言象征着日本旧日价值体系的全面崩溃,战前以天皇为核心形成的日本文化共同体,从此进入了历史书。对于崇尚西方价值观的人来说,旧体系的崩溃,意味着新体系的机会,他们希望借着日本的战败,扫除文化中的落后因子,直接接受更加“先进”的西方文明,然而文化上的“腾笼换鸟”并没有实现,日本人反而陷入了空虚和徬徨。这种现象其实不难理解,从明治维新开始,一直到二战结束,近百年的时间,日本人奉为圭臬的“极端民族主义”(ultranationalism)和“天皇价值观”瞬间失效,曾经深入人心的类似“大日本帝国”这样的概念,忽然变得可笑和尴尬,这个时候日本人赫然意识到,那些宏大的叙述全都不堪一击,全是假的。当最不可置疑的东西轰然倒塌,每个人都开始怀疑一切,怀疑带来困惑,困惑又变成自我否定,绝望的情绪如海啸一般席卷全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