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二 )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就在这个时候,“无赖派”文学的另一位代表坂口安吾适时抛出了《堕落论》,他说战败后,日本人才发现真实生活的模样,每个人除了堕落地活着,没有其他的方法,最后,他写了一句堪称“无赖派”文学标志的话“我不喜欢切腹。”这句话除了表面上感叹苟活的羞耻,其实还引申出了另一层意思,“切腹”是日本武士的专属自尽方式,不喜欢“切腹”,就是唾弃日本的武士价值观。武士是日本上千年的立国基础,始终代表着一种权威价值观。日本人早已习惯了武士管理社会,平民被武士管理的尊卑秩序。然而,由于日本的战败,代表武士精神的军人被审判,这一羞辱过程使得武士价值观丧失了原有的权威意义。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二战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日本将领作为战犯,两手被绑,垂头丧气地坐在法庭上的被告席。过去不可一世的将军们,不仅没有在战败时切腹自杀,反而成了俘虏,为了苟且偷生甘愿受审。日军将军作为战犯的审判画面,被特意在日本媒体上反复宣传,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不再信任过去的权威。日本自平安时代(794年至1185年)以来,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服从武士阶级的支配,二战的战败,象征着武士阶级的消亡,日本社会迅速从武士阶级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不过,失去了武士的权威,整个社会又没有其他秩序填充,人们自然而然会对未来感到迷茫,没有现成的出路,只能艰难地摸索方向。国乱思良相,病急求神医,面对现实的无所适从,“无赖派”文学就成了精神空虚者的救命稻草。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有需求就有市场,人们的渴望催生了“无赖派”文学的大发展,除了太宰治、坂口安吾,“无赖派”文学还涌现出檀一雄、织田作之助等一批小有名气的作家。这些擅长描写绝望,输出颓废的文学青年,全都围绕在太宰治的周围,他们创作的方向,用太宰治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所谓思想、理想、主义、真理,“全都是谎话”。认为一切都是谎话,怀疑所有事,太宰治为“无赖派”文学定下了基调,而太宰治之所以如此颓废、绝望,跟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又有关系。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太宰治曾经在小说《二十世纪旗手》中,写下了流传甚广的名言“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直译为:我出生了,很抱歉。被翻译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其实注解了他纠结而悲剧的一生。太宰治的出身并不贫苦,他的父亲是青森县的大商人,还当选过贵族院议员。太宰治从小生活优渥,但缺少母爱,这导致他倍感寂寞,同时对家庭环境有了怨气。作为富二代,他讨厌无法带给自己幸福的出身,再加上年轻时踌躇满志,想在政治上创下一番事业,没想到方向不对,一事无成,最终只能回归文学,在文字中抒发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绝望。
 兴衰|废墟中的绝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的兴衰
文章插图
太宰治的文学之路始于高中,偶像是芥川龙之介,后来芥川龙之介自杀,太宰治深受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种希望死亡的美学追求。对死亡的美学渴望,在他的小说《鱼服记》中表现得最为显著,故事讲述一个家庭不幸的小女孩,在雪夜时逃出家门,慌乱中跌入瀑布,最后竟变成了一只小鱼。太宰治在数个场合曾经表示,非常羡慕小鱼的生活,尤其是当它们躲在水底深处的感觉,后来他在东京郊区的玉川上水自杀,死的地方正是水下。太宰治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死亡之愿,他一生自杀过五次,最终在39岁时得偿所愿。他对死亡和自杀的癖好,深深影响了自己的文风,继而左右了“无赖派”文学的走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