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有缘,你怎会找到我,如果不是精彩,又怎会欣赏到最后,点点关注呗,就当是一个奖励。无所畏惧,所以无忧无虑。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跟金钱年龄他人无关,年轻时为梦想奋斗过为爱情付出过为生活努力过,无愧于心便岁月无忧!
文章插图
文、武人的区别,在著名将领李晟与文官张延赏之间的冲突中益发突出。李、张彼此的敌视,源自他们早年对于一名官妓的争夺。贞元元年,当德宗指派张延赏出任宰相之时,李晟上表反对此人事升迁,当时德宗正仰赖李晟的军队压制反叛的节度使,因而取消了对张延赏的任命。两年后,在德宗的敦促下,李晟表荐张延赏担任宰相,借以释出双方和解之意。然而,当李晟接下来试图让他的一个儿子与张延赏之女结亲时,却遭到张延赏的拒绝,这让李晟忍不住向人大吐苦水。
文章插图
武人性快,若释旧恶于杯酒之间,终欢可解。由发展看来,李晟显然有先见之明,张延赏很快地说服了皇帝剥夺李晟的兵权。不过,张延赏因私怨罢免李晟的行动激怒了其他的武官,他们因而对张延赏的政策加以抵制。由此可见,武官们拥有某种集体意识,这个意识在他们对抗某位不当对待其同袍的文官时会体现出来。另外,文官同样认为某些作为专属于武人,因而与自己不相配。例如,武官出身的节度使通常会以对待下属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文人幕僚。一旦幕僚犯错,就会毫不犹豫地要求朝廷处死或流放他们。但是,如果一位担任节度使的文官也用同样严厉的方式对待他的幕僚,文臣同僚则会批判他。文人也认为某些领域或议题是他们所独占的,不允许武人插手。李晟与一位文人幕僚间的对话,阐明了这个信念。无论官员的品级为何,文人认为唯有他们才拥有劝谏皇帝的资格。由此延伸,文官也认定在重大决策上,皇帝只能与他们进行讨论。因此,前面提到文臣为了防范将领参与朝廷事务而做出的各种努力,正反映了此种偏见的现实存在。文臣对于自己手下的军人,则会更直接地表达出他们的鄙夷。长庆元年,一些身处幽州的文臣嘲笑当地的军人:“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文章插图
此种仗恃文学知识而视武艺为无物的言辞,随后引发了当地士卒的叛变。在中央政府的文官则为了巩固“文”的优越,与将领们在国家祀典上争胜,引发贞元四年关于武庙祭仪的辩论。在一位文臣质疑太公是否有资格与孔子享受相同的祭祀仪式后,德宗下令群臣讨论武庙的祭仪,武臣与文臣为此截然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武官们力主军事知识应当与文学教养并兴,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内外动荡不安的时代,唯有军事上的图强才能根除动乱。反之,文臣则争辩说:太公之学仅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人们的认可,不像孔子的教导乃永恒之真理,因此他不值得拥有与孔子同样尊崇的地位。文臣的主张隐而不宣地将军事专业贬低为一个较低层次的知识范畴。他们驳斥将领们的主张,辩称文武之道不应全然分离,且理想的军队应该来自农民,并接受文臣的管理和指挥。为了让双方满意,德宗颁布了维持太公祭祀的诏令,不过接受了文臣的要求,修改其祭仪,并以一位武官取代宰相来主持这项祭祀。文士对于武人的鄙夷,致使许多针对武臣的负面情绪在其书写中呈现。杜牧向士大夫提倡兵学之时,也尖锐地批评了当代的将领。近代已来,于其将也,弊复爲甚。杜牧将当时的武官比拟为商人,因为他们是靠着贿赂取得职位的。他们不遵守任何道德原则,也缺乏正直的性格。武官中强悍残酷者一旦取得地方的统治权,就会违反法律、杀害忠良。若其权力巩固,就会反抗朝廷。至于武官中较为敲诈者则会横争暴敛,以丰盈自己的财富。
推荐阅读
- 中国瓷器千万种,唯这种瓷被誉为“瓷中君子”,是文人雅士之最爱
- 文人相轻冰心讽林徽因“渣”,张爱玲瞧冰心作,杨绛嫌张爱玲丑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
- 中国文人和扇子的那些逸闻趣事
-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宋优待文人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抉择
- 结交文人是一生的幸福
- 进可上庙堂,退可隐山林,唐代的园林赋予文人们更多的选择权
- 王国维手稿曝光,文人品质,字迹一流,不愧为最后的“帝师”
- 史上最狡猾丞相,历5朝11帝,百姓称为圣人,文人骂他不知廉耻
- 诗词歌赋|张巍丨蔡邕与张衡——建安文人的创作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