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南怀瑾老师中文的“武”字可以证明中国人是永远爱好和平的

欢迎大家来到小编的娱乐世界,每天在大家的身边都有许多新奇的事情发生,小编的任务就是在大家无聊的时候给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小亮点此时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对这篇文章充满好奇与耐心吗?
 中文|南怀瑾老师中文的“武”字可以证明中国人是永远爱好和平的
文章插图
中文的“武”字可以证明中国人是永远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是永远爱好和平的,在什么地方证明呢?就在中文的这个“武”字。什么叫“武”?从三千年以前中国人解释,“止戈”为武,戈是武器,止是停止。但是人类如何才能永远停止打仗?只有以武器来阻止武器,才不打仗。所以中国文化几千年,始终不肯去征服别人,只有抵抗侵略。这个“武”字是“止”和“戈”二字合并,意思是停止战争。《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孟子在评判了梁惠王与齐国的战役后,提出了一个军事的哲学观点。他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在春秋五霸以来,直到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没有“义战”。春秋二百四十年间,“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没有为公道正义而战。中国上古正统的军事思想,反对随便发动战争,只有为正义而不得已启动战争。所以中国的“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谓“止戈为武”,意思是以威武遏阻滥用武力者。这就是黄帝子孙军事思想的基本精神。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又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都是“止戈为武”的精神。孟子接着说:“彼善于此,则有之矣。”这句话像禅宗的话头,“如珠之走盘”不落边际,随便怎样解释,都不对也都对。且不去管古人是怎么解释的,我们从多方面去看看。“春秋无义战”,这句话是点题,反正三代以下的战争,几乎没有一次是为正义而战的。但是有些人懂了历史,擅于运用,天下好话说完,坏事做尽,发动了战争,却口称为仁义而战。就如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大东亚民族主义”、“同文同种”等口号,事实上都是假的,只是说很好听的理论。其实就是侵略。“春秋无义战”,也可以另外解释为:本来义战就很少。对于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征蚩尤,建立民族国家基础的战争,后世学者也有怀疑。且不管怀疑如何,哪个历史上的战争,真正是为天下公义而战?“彼善于此”,如果两方面都能运用得好,正反善恶都会用的话,或者勉强可以打一次战争。无论就上面哪一种解释来批评,梁惠王的这次战争,都是无道的侵略。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但并不是绝对反战。如果是为正义而战,为仁义而战,那是“不得已而用之”,是应该的战。但是为私欲,为兼并侵略别人而发动战争,这是无义之战,战得没有道理,就应该反对。他又说:“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这是以春秋笔法,讲到“征”的问题。所谓“征”,孟子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定义,是“上伐下也”,上面打下面叫做“征”。譬如说,中央政府看见某一地方有盗匪,或者地方上两边发生了战斗,于是出兵去消灭盗匪,干预阻止地方的战斗,这是“征”。如果上面发现下面做得不对,出兵以武力去纠正,干预、阻止,或用武力去解决地方的纷争与错误,也是“征”。这是“征”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敌国不相征也”,这个“敌国”的“敌”,不是仇敌,而是平等相对立的意思。譬如古文中称“夫妇为敌体”,并不是说一对夫妇成了仇敌闹离婚,而是说夫妇是平等相对的两方。齐国与鲁国,都是受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地位相等,爵位相等,都一样是“公爵”;而且人口相当,领土幅员也相当,那就是平等的兄弟之邦,就称为“敌国”。这样的两个国家,是不可以“相征”的,应和平相处。对方如果没有对不起我方,没有侵害我方,就不应该出兵去攻击对方。像梁惠王出兵打齐国,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时齐、魏两国,是两个独立国家,小怨或者有之,但绝无大怨,梁惠王(当时是魏惠王),怎么可以出兵去打齐国呢?假如是齐国犯了大错,除非中央周天子发布命令,号召各路诸侯联盟,才可以征伐。现在齐魏是“敌体”之国,魏并未奉到中央政府的命令,怎么可以擅自出兵去攻击齐国呢?事实上,从春秋到战国,各国诸侯,根本就没有把中央周天子放在眼里。春秋之五霸,战国的七雄,诸侯各国之间的互相攻击,都自称“出征”,是歪曲了“征”的传统文化定义。后世也这样说,错用“征”的名义,产生了错误的观念,而形成一个思想问题。例如后世的国际战争,在战斗之前,先要通知对方,犯了什么错误,限期改善,否则将要以武力对付;现代叫做“最后通牒”,音译为“哀的美敦”书,如仍不改,于是宣战。我国古代名为下战书,然后展开战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是不宣而战。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亚洲,在中东,在非洲等地区发生的国际性战争,都是不宣而战。讲到战争的道理,这种侵略战争的发动者,不论当时如何强盛,最后在历史的纪录上,总是没有好结果的。《孟子与尽心篇》【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眎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这是个人生大哲学了。“公仪伯长息退席”,公仪伯叹一口很长的气,从席位站起来,退两步。“曰:善哉!王之问也”,换句话说,这是倒过来的文字写法,就是讲周宣王,你问得太好了。“臣敢以实对”,“敢”是个谦虚之词,他说现在我老实向你报告。“臣之师有商丘子者”,他说我的老师叫做商丘子,“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他的武功最高,天下无敌手。虽然他有那么高的武功,家里最亲的父母、妻子等通通不知道,为什么呢?“以未尝用其力故也”,因为一辈子没有用过力量,也没有打过人,也没有杀过人。注意哦!这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这才是武士道的精神。武是什么道理?戈是武器,止戈为“武”。所以真正武功到了家,世界是太平的,这是中国文化的军事哲学思想,武的目的是使世界上没有战争,永远过着太平的日子。因此中国功夫,所谓少林、武当,工夫学得最高的人,看起来好像一点工夫都没有。过去我们练武功有几个戒条,第一不打出家人,第二不打叫花子,第三不打老年人,第四不打女人。什么原因啊?尊重社会上这些人,尤其尊重老太太,尊重出家人,尊重讨饭的。因为人已经到了讨饭的地步,你受他一点气也没有关系,他们是可怜人嘛!另一个原因是,这些人不出手则已,算不定一出手武功是天下最高的,所以动不得手。古代有个老太太专门练筷子,那个筷子一出去,被击中的非死不可。古代还有些缠小脚的老太太,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腰啊、屁股都在扭,她的工夫就在屁股上,你一碰,她的屁股一甩,不晓得几丈远就出去了,因此也不敢随便打。所以武功虽学到了家,因为这些戒条,武功等于没有用,手不能动嘛!因此学武功的人,指甲都留长了,要打人时看到长指甲,就不打了。学武的人戴上戒指,也就表示不打了。武功再高,人家打死你也不还手,当然他也不会被人家打死。我还看到过一个老前辈,的确武功最高,而人家不晓得他有武功,尤其是内功,练到家了。太极拳是由武当内功长拳变化出来的,武当内功的长拳,脚踏在动摇的楼板上,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个叫内功。所以太极拳练得好的,在饭桌下面这么一转,或是站在四块砖头上,就可以打完一套拳,那才叫太极拳。现在打的拳,我叫它是摇滚太极拳,已经不成话了。他说我的老师武功是这样高明,“臣以死事之”,所以我拜他为师,一辈子跟定了他,他要我死都可以。“乃告臣曰”,因为对他太忠心了,他叫我做什么都可以,所以得到老师的认可,才告诉我一个学武功的原则。要记住,这也就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原则。《列子臆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