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咏齐鲁总汇|千百年来,诗人们笔下的齐鲁文化风貌如何?看齐鲁的“古诗词画像”( 二 )


齐鲁文化自成谱系
今人在搜集古代诗歌,这些诗歌仿佛也等待着被唤醒。
谓之“总汇”,即囊括集成。“我们编纂人员力求见前人之未见,录前人之未录,发前人之未发。”王志民说,在此之前,各地也都有一些类似地方文化选集类的图书成果出版,而此套《总汇》则是要求超越性,要集大成,做到人无我有。
“我们的数据来源,一是类书中收录的,比如《全唐诗》《全宋词》等。我们编撰的体例和分工要求每个地方的编撰人员,必须把所有的书再查一遍,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王志民特别感谢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文化研究院、中国孟子研究院等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50余位学者,是他们历时五年的辛勤付出,才完成这一重大学术工程。
“为了提高《总汇》的权威性,我们高度重视文献来源的原始性,尽可能不依据电子版资料。所搜集的文献尽可能采用经过整理的权威版本。”王志民介绍道。
“还有不同时期、地域文人的别集。要想了解某个朝代,不论是不是名人的诗歌,越是平凡可能越珍贵。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寒门学士、商人、游侠,要把他们不同视角的作品收集起来。很多是沉埋在历史深处,未曾见天日的作品,我们都极力去寻访,甚至深入明清文人的日记里,文化世家的家谱中。”王志民说,“还有摩崖石刻、庙宇碑刻等。在齐鲁各地,有不少没人收录过的诗歌石刻,没人去整理。这次我们就把散落在各地的这部分诗歌,按照标准收录下来了。”
在具体工作展开当中,编纂组强调“撒网捕鱼”,在文献的使用上扩大视野,坚持“以中为主,兼顾域外”。如烟台卷的编纂过程中,工作人员特别关注了域外相关文献资料。像明代朝鲜使臣,他们由海上循长山列岛到蓬莱登陆,经龙口、莱州等地北上、进京,队伍庞大,人数众多,时间也非常长。在此过程中,他们常常是以日记和诗歌的形式记录和描写沿途的山水风景、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农业耕作、热情好客、事由惆怅等。这些诗歌也是搜集整理的对象。“最终,工作人员通过对韩国现存古代文献的搜集,选取了其中200多首诗歌收录在《总汇》之中。”王志民说。
各地文化皆有自己的知识谱系。有些地方在先秦时期还比较重要,但后来逐渐衰败了。齐鲁文化的特点是从古到今,长盛不衰,自成谱系。这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谱系。《历代诗咏齐鲁总汇》将它展现了出来。
王志民说,将时间、地点用诗歌的形式串联起来,更能看清齐鲁文化的脉络。“齐鲁文化,确实值得穷其一生来研究。这二十年来,我把全部精力用在齐鲁文化的研究和开拓上。齐鲁文化不一样,山东是特殊的。孔子只能诞生在山东,只有齐鲁的沃土才能培养出像孔子这样的参天大树。”王志民说。
20多年来,王志民先是编选《齐鲁文化通史》,纵向梳理齐鲁文化的脉络;之后,他又主编《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全套100册),收录历史人物、文化典籍、历史现象、历史名人等,挖掘齐鲁文化的闪光点;后来,编纂《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丛书,由点到面地讲述山东各地的文化;再后来,他深感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族、家风的重要性,编纂《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我还牵头进行了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与保护研究,以及《孟子文献集成》的编纂工作。这几年编纂齐鲁古诗词,我更感到需要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王志民说。
让读者找到自己的乡愁
诗词是经,诗人是纬,诗人们用诗词织就一幅齐鲁文化的恢弘画卷。
反观整理出来的诗歌,王志民颇为感慨。“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开拓了齐鲁文化研究的领域。这次收录的诗作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有相当多是外省人来山东留下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区域、家族对文人的影响,在南北方的体现是不一样的。实际上,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用不同视角观照齐鲁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人们可以从诗歌中更深入、具体地认识齐鲁文化辉煌灿烂的发展历程,这样反过来还有利于齐鲁文化走出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