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咏齐鲁总汇|千百年来,诗人们笔下的齐鲁文化风貌如何?看齐鲁的“古诗词画像”

历代诗咏齐鲁总汇|千百年来,诗人们笔下的齐鲁文化风貌如何?看齐鲁的“古诗词画像”】千百年来,诗人们笔下的齐鲁文化风貌如何?收集整理古典诗类作品近6万首的《历代诗咏齐鲁总汇》丛书给出了答案——
看齐鲁的“古诗词画像”
 历代诗咏齐鲁总汇|千百年来,诗人们笔下的齐鲁文化风貌如何?看齐鲁的“古诗词画像”
文章插图
 历代诗咏齐鲁总汇|千百年来,诗人们笔下的齐鲁文化风貌如何?看齐鲁的“古诗词画像”
文章插图
 历代诗咏齐鲁总汇|千百年来,诗人们笔下的齐鲁文化风貌如何?看齐鲁的“古诗词画像”
文章插图
《历代诗咏齐鲁总汇》依据山东现有行政区划,参考历史沿革和地理特点,分为13卷。□采访人员王世翔报道
□ 本报采访人员
海岱古诗,千年回响。
在齐鲁大地流淌数千年的厚重文化长河中,亦有朵朵浪漫涌动。这浪漫在古诗歌的风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千百年来,诗人们笔下的齐鲁文化风貌如何?近日出版的《历代诗咏齐鲁总汇》(下称《总汇》)给出一把打开历史文化宝库的钥匙。12月20日,本报采访人员专访该丛书的总编纂、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志民教授,听他讲述丛书编纂前后的历程,以及在齐鲁文化长河中涵泳多年的感悟。
朝着历代诗歌开掘
从“齐风”“鲁颂”的吟诵者到写下《诗经·大东》篇的谭国大夫,从孔夫子援琴而歌“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到杜甫望岳时那声“齐鲁青未了”的感叹,从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流连,到苏东坡密州打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苍凉,从赵孟頫在趵突泉边“平地涌出白玉壶”的咏叹,到赵执信在博山群山那“乱峰重叠水横斜,村舍依稀在若耶”的闲适,齐鲁大地自古不缺文人与诗歌的碰撞。
“古人写诗,大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去年我们先印了一批《历代诗咏齐鲁总汇·淄博卷》,被读者一抢而空。有人跟我说,没想到明清时,他所在的乡镇还有人写诗词,甚至连村里的一座古桥也出现在古人笔墨中。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一下子落地了;今人和古人的联系,仿佛穿越了时空。”王志民说。
“作为山东的学人,肩负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文化资源方面山东有独特的优势,只有挖掘和阐发好齐鲁文化的资源,才能够更好地阐发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及编纂丛书的初衷,王志民介绍道。
“还有一点,我长期从事齐鲁文化的研究,深深感到一个很大的问题——资料匮乏。在研究过程中,经常感觉力不从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资料缺乏,学术研究就缺乏支撑。”王志民说。
早在2001年,王志民和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主编《齐鲁文化通史》丛书时,就感觉先秦、两汉资料相对来讲比较丰富,两汉以后资料很少。“两汉以后的很多材料,都在地理志、风俗志或历史人物的列传里,这些资料大都是边边角角的。现在看诗歌也是丰富的文献资料。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大批诗人会来山东,写下诗歌,上到帝王,下到文人墨客,都爱写诗。水平虽然有高低,但大都触景生情、言为心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材料。”王志民介绍道。
《总汇》分13卷30册,计1600万字,全面收集、整理歌咏齐鲁的诗、词、曲等古典诗类作品近6万首。“它收集的范围能达到从先秦到明清时期,每一首诗下面都用括号注出它的来源,出自什么集子,什么出刊,什么版本,甚至具体到多少页。从排版和体现的形式来讲,是既规范又舒朗,读者在使用它的时候非常方便。”王志民说。
“一首诗或几个诗人很难全面体现齐鲁文化的风貌,但诗歌是最直接、最形象的记载。要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必须朝着历代诗歌开掘。我在编纂过程中经常讲,要知难而进,诗歌是富含宝藏的一座文化大山。这次搜集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的诗歌,有没有搜尽的,将来发现后可以出补集。”王志民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