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成了商鞅最重要的伯乐

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微不足道之人想要见到国君,往往有什么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找人推荐。但推荐一个人是要负连带责任的,相当于有一定的“担保”性质。因此,想让别人推荐,往往需要金钱开道。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的一件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张仪是“然贫,无因以进”,最终在苏秦帮助下,“发金币车马.....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如此张仪才见到秦惠王。这里苏秦是想把张仪当成一个“间谍”使用。
作为一个落魄贵族,没钱的商鞅为什么能见到秦孝公?而且,史书记载的是“商鞅三见秦孝公”,商鞅前两次见秦孝公,都让秦孝公不满,直到第三次。为什么商鞅能如此频繁的见到秦孝公?其实,这和秦孝公手下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有关!
 商鞅|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成了商鞅最重要的伯乐
文章插图
商鞅是卫国人,但出身不好,所谓“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所谓“孽公子”,就是姬妾所生的孩子。后来,商鞅成了魏国大臣公叔痤(cuo)的门客,在公叔痤病重时,向魏王推荐了商鞅,却被魏王不屑一顾。公叔痤可谓是商鞅的第一个伯乐,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那个。
公叔痤死后,秦孝公发出求贤令,于是商鞅就去了秦国。然而商鞅即便有点钱,但“囊中”情况也估计有限,肯定没办法像张仪那样“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自然很难找到推荐之人。所谓秦孝公发出了招贤令,也不意味着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见到一国之君的。
幸运的是,不知道商鞅用什么办法,说动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于是景监就不辞辛苦的向秦孝公推荐商鞅。所谓景监,即芈姓,景氏,名监,并非太监之意,另外景监是楚国人。因为秦楚有联姻传统,所以秦国官场有很多楚人。
从史书上看,景监没什么名气,除了推荐商鞅之外,就别无记载,更没见立下什么功劳之类,可谓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宠臣,也是一个历史上的小人物。
商鞅|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成了商鞅最重要的伯乐
 商鞅|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成了商鞅最重要的伯乐
文章插图
秦孝公第一次见商鞅,是景监的推荐,但这两人见面却没有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却反而带来了一些怒火,《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责备、谴责之意)卫鞅。商鞅见秦孝公时说的话,让秦孝公昏昏欲睡,根本就不听。事后,秦孝公怒骂景监,“你的客人大言不惭,怎能任用?”于是,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但有趣的是,即便如此,在商鞅的恳求之下,景监过了几天再次请求孝公召见卫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和第一次见面的情况差不多,秦孝公态度略好一点,但商鞅依然不受秦孝公喜欢,景监被责备了一顿。按理说事不过三,景监应该不推荐商鞅了吧,但奇怪的是,在商鞅的“忽悠”之下,景监又一次向秦孝公推荐了商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这一次不同了,秦孝公虽然没有任用商鞅,但对商鞅很有好,且还说出:你朋友不错,可以和他再谈谈。
 商鞅|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成了商鞅最重要的伯乐
文章插图
秦孝公为何有此变化,原因很简单,商鞅第一次谈的是以尧、舜为代表的帝道治国,第二次是禹、汤、文、武的王道治国,第三次是春秋五霸的霸道治国,由此才引起秦孝公的关注。商鞅和秦孝公第四次见面时,重点谈的是如何富国强兵,让秦孝公连声叫好,有此得到重用。
后来,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了商鞅变法,深度改变了秦国,让一个西部边陲弱国,变成了天下第一强国。从“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等可以看到,没有商鞅就很难有大秦帝国纵横天下和一统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