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字|七十年代的“二简字”,到底是个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

中国的汉字自诞生以来,一直都在做“减法”。从金文到篆字,然后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为了行文方便和大规模普及,进入二十世纪后,汉字进行过三次“简化”。
其中一次在民国时期,另两次就是解放后的“一简”、“二简”。简化后的汉字给国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也新增了一些不便。
 简字|七十年代的“二简字”,到底是个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
文章插图
比如汉字“二简”的失败过后,一些中国人的姓氏被长久地改变了,反而替生活增添了不少的笑话和麻烦。
一、“二简字”的来历
进入二十世纪过后,中国最早提出汉字“简化”的人,是五四时期的钱玄同。当时正值国家危难之际,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为了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绞尽脑汁。
包括鲁迅、胡适等在内的一大批专家和学者都认为:欲救中国,必先废除旧有的方块文字,使汉字拉丁化。但是,汉字拉丁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于是,在1920年,钱玄同率先在《新青年》上提出汉字简化。后来,胡适等人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们甚至认为,“十画以上的汉字,都应该被简化掉”。
在这种呼声推动下,民国教育部1935年公布过一批“简化字”,其中就有后来我们死活都找不到的那个《机器猫》中带“口”字旁的“当”,它是“噹”的民国简化版。
 简字|七十年代的“二简字”,到底是个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
文章插图
不过,这一批简化字在第二年就被国民政府废止了。随后抗战爆发,汉字简化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
五十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办扫盲班,普及识字率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在1956年,《人民日报》公布了第一批简化字,就是俗称的“一简字”。
简字|七十年代的“二简字”,到底是个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其中有515个字,以及54个偏旁。到1964年为止,一共公布了二千余个“一简字”。“一简”推广成功后,相关部门急于求成,又在汉字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于是在1975年,国家又花了两年捣鼓出了“二简字”。结果步子迈得太大,最终导致了“二简”失败。1986年6月,“二简字”被正式废除。
从1920年钱玄同提出汉字简化方案,到1986年汉字“二简”失败。当中半个世纪里,至少有五十年的时间,文化界将汉字拉丁化、拼音化的呼声一直很高。
 简字|七十年代的“二简字”,到底是个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
文章插图
因为考虑到汉语至少会拼音化,所以在进行“二简”的时候,于是在繁变简的过程中,更加简单地进行了“同音字”合并。
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汉字的表意偏旁,普通人看到“一简字”还能猜出他的繁体字,看到“二简字”直接就懵了,根本无从联想。
二、那些被“二简字”改变的姓氏
比起一些文言词和生活用字的改变,更让人觉得不适的是“二简”改掉了一些人的姓。据说改动最多的就是“萧”这个姓氏,“萧”本来是中国的一个大姓,他和“肖”是两个姓。
当时国内姓“肖”的人丁单薄,结果因为“二简字”的出台,全国90%以上的“萧”氏都变成了“肖”家人。但是在港台,你几乎找不出一个出名的“肖”姓人。
另外被改动的,还有“阎”姓改成了“闫”,“留”姓被改成了“刘”,“傅”姓改成了“付”,“丘”姓被改成了“邱”,“潘”姓也被改成了“泮”。
“闫”和“阎”有人说是同一个姓,也有人说和“萧”跟“肖”一样,本来就是两个姓。而“潘”这个姓被改成“泮”,就相当离谱。
 简字|七十年代的“二简字”,到底是个啥?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
文章插图
“傅”改成“付”还会闹出大笑话,因为当时的简化字把“副”简成了“付”。要是你准备给一位姓“傅”的局长时打报告,你在报告上写“付局长”,岂不是直接给别人降了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