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附属国来朝贡就真的好吗?朝贡越多,中国的损失也就越大

朝贡,又称进贡,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顺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国里臣民献上礼物给君主,或藩属国也会向宗主国献上礼物。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纵观古代有关“朝贡”的历史记载,历朝皇帝感到最荣耀的一句话,大概就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因而,皇帝大都会注重这个“面子工程”,只要外国来使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仰慕华夏文明,那么,皇帝们一得意就会大加赏赐这些国家。
 皇帝|附属国来朝贡就真的好吗?朝贡越多,中国的损失也就越大
文章插图
正是统治者们本着“厚往薄来”的理念,才使得众多国家纷纷前来朝贡,可谓是趋之若鹜。当然,朝廷在享受“天朝上国”的老大滋味时,往往也是得不偿失。
清朝时厉行海禁政策,严禁私人海外贸易,朝廷对外贸易仍沿袭明代的朝贡形式。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要想成为清朝的生意合作伙伴,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就像乾隆皇帝所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就是:本国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完全没必要和外国搞贸易。
由此,远洋各国和藩属国想要和大清做生意,就只能通过朝贡这一条途径,而且,在大清皇帝眼中:你们之所以前来进贡,不过是臣服于大清的威名,所以,看在你们远道而来,对天朝上国一片诚意的分上,特此批准收纳贡物。这样的话,听起来好像接纳你们的朝贡还有点勉强。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皇帝|附属国来朝贡就真的好吗?朝贡越多,中国的损失也就越大
文章插图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清朝对待“生意伙伴”的态度。
第一,不愿意承认对方是“生意伙伴”:
康熙三十九年时,曾下旨让江宁、苏州和杭州三织造合议选派一个人前往东洋。四十年六月,苏州织造李煦给皇上呈上密折:“陛下下旨三织造会议一人往东洋去一事,因受季风影响,直至四十年五月底方可开船,又恐从宁波出海,商船较多,似有招摇,所以,决定从上海出发为妥。”
当时,皇帝的朱批是:“知道了,回到日即速报。”
一人往返东洋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皇帝却要在返回来的第一时间得知消息,这好像有点反常。再说,康熙年间海禁森严,皇帝秘密派人去东洋就更让人感到奇怪。当年十月,去东洋的人员一回到苏州,李煦就命他速速赶往京城。
 皇帝|附属国来朝贡就真的好吗?朝贡越多,中国的损失也就越大
文章插图
那么,是什么事情能让皇帝如此惦记呢?
原来,清代当时流通的货币还是以铜钱为主,而国内的铜矿已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就会从日本进口黄铜和白银。直到乾隆时期,有了云南大型铜矿的发现,才解决了“洋铜”的需求问题。
此外,同样的贸易还有与暹罗国(今泰国)的往来。康熙六十一年,皇帝下旨可将暹罗国的米运往福建、广东、宁波三处来贸易,并且,运来的米除一律免收关税外,再将一石米三钱银两的价格提高到五钱。另外,还允许暹罗国在运米的同时,捎带自己的货物来贸易。
从上可以看出,尽管皇帝表面上不愿承认这些生意合作伙伴,但是,贸易的事实却真实存在,所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真正与世隔绝。那些珍藏在紫禁城的自鸣钟、鼻烟一类的洋玩意,也从侧面证实了清朝皇帝其实也非常喜欢这些东西。
 皇帝|附属国来朝贡就真的好吗?朝贡越多,中国的损失也就越大
文章插图
皇帝|附属国来朝贡就真的好吗?朝贡越多,中国的损失也就越大】第二,对“生意伙伴”进行等次划分:
都知道,大清作为泱泱大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商品消费市场,但是,要打入这个市场,清政府这一关却很难过。再加上,皇帝满不在乎的态度,想平等贸易可真是不好做。所以,你就要学会讨好大清,懂得皇帝的心思,满足皇帝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精神需求,为自己寻求贸易机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