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都察院是古代官府的自我监察机构,监察百官的言行和衙门的绩效。任何一套政治体制都不能没有监察机构,必须进行自我监察、自我纠正,不然机构的运转是会出问题的。都察院就是这样一个机构。
明清都察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御史台和门下给事中。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台谏"。台指的就是御史台,里面的工作人员是御史;谏,指的是谏官。御史不是谏官,御史是监察官,谏官是劝谏皇帝。台谏的区别是,前者对下,后者对上。御史等人是监察文武百官的,给事中的眼睛是盯着皇帝的。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文章插图
但从皇帝的角度来说,他只希望有台官,不希望有谏官。毕竟没有人愿意老有人在耳边批评自己!明清时候,瞄准皇帝的给事中基本上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很少有给事中真的去批评皇帝的。到了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干脆把给事中并入到了都察院,史称"台谏合一"。之后的都察院既包括御史,又包括给事中。给事中混同于御史,变成了监察百官言行、督促衙门效率的监察官。台谏合一,使皇帝脱离了行政机构的劝谏,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一个表现。
御史按照监察范围划分为各道,都察院有十五道监察御史。给事中分为六科,分别对应中央六部的业务,称为六科给事中。所以,台谏官员又称"科道之官",科道之官又统称为"言官"。意思就是说他们是靠动动嘴皮子工作的。
都察院的言官可以"风闻奏事"。刑部的官员判案需要有真凭实据,不能只动动嘴皮子,但是言官可以毫无证据地上奏,听到什么消息,或者揣摩到什么信息,都可以上奏。最后证明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言官也不需要承担诬告、乱说的责任。这就极大地降低了言官上奏的成本,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效率。他怀疑谁有问题、哪个部门有问题,就可以上奏弹劾。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文章插图
言官可以“风闻奏事”,有人就担心了,这要是遇到了品行不良的言官,以权谋私,诬陷他人,那可怎么办?古代制度设计的时候,也想到了这个情况。首先言官的人选非常慎重。只有那些身家清白、品学兼优的年轻人才能成为都察院的候选人。在明清时期,一般是从进士出身的、在中央部院(主要是翰林院)中工作过三五年的文官中"考取"御史。其他出身的官员,没有资格进入都察院。进士官员,如果曾受降级、革职处分,也不能选取,这是人选的一个限制。其次,言官违规、犯法,要罪加二等,从严从重处理。其他部门官员受罚降级或者革职后,因为各种原因可以官复原职(清朝称"开复")。言官一旦罢职就不能开复,即便符合复职条件,也只能安排到其他衙门任职。除此之外,还要限制言官的级别,一般不允许超过五品。清朝还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外官巡抚以上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为的是防止高官插手监察、权力勾结。可以说,言官虽然职权大,但是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多。
但从历史实践来看,言官在有些时候成为了权臣用来镇压他人的工具;或者沦为党争的工具。但是在多数时候,言官们还是洁身自好,比较自律的。两宋以来,入选言官的几乎都是读书人,品质相对较好。然而读书人难免书生意气,自觉不自觉地以澄清朝政、表率士林为已己任,做出了不少冒死直谏、固执强项、为了原则不顾个人荣辱安危的事情来,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载。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文章插图
清代的都察院主要有两部分机构。第一部分是十五道御史(明代为十三道),这十五道御史分为京畿道、河南道、江南道、云南道、贵州道等,每道除了监察所冠名的地区以外,还监察一个或者几个中央机构。比如,京畿道御史负责监察内阁,同时负责监察官员的考核;河南道御史负责检查吏部、詹事府、步兵统领衙门和五城都察院,吏部在选官的时候河南道御史可以在场,监察选官过程是否公平公正;浙江道御史监察礼部和都察院本身,都察院内部有不恰当的或贪污腐败的现象,浙江道御史可以纠察;陕西道御史监察兵部、六科和仓场系统;山东道御史监察刑部和太医院;山西道御史监察工部、宝源局,以及所有工部负责的工程。十五道御史一共有五十多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