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贤惠|从金钏之死看宝钗的贤惠:竟把王夫人感受看得比金钏性命重要】文/丽华心语
薛宝钗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人物,愈读下去就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感觉,一个少女,她的一言一行不像林黛玉那样任随真实,待人行事没有少女的青春火热,而过于老成,而她的言行你会常常觉得是经过某种理智的雕琢或深心考虑形成的“贤惠”。曹雪芹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候,通过某些外在特征深刻洞察了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在错综复杂的状态中,在事务之间的多种联系上把这一人物凸显出来。在《红楼梦》里,这么一个以“贤惠”美称的宝钗,怎么会在金钏死的事件中,把王夫人的感受看得比金钏的命还重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又忽然觉得自己怎么可以驾驭这样一个庞大的历史哲学命题?既如此,谈谈粗浅的体会。
文章插图
一、“贤惠”在等级制度下的“无情”
《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下,当时的人际关系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别。“等级”,在《红楼梦》中主要表现为“主子”“奴才”和“平民”阶层的分化。等级制度赋予“主子”和“奴才”的生命和人格以不同的价值,仆人作为附属品,对贵族阶层的意义主要是功能性的,一个仆人阶层的个体作为“人”的性情和感受很难得到一个贵族的尊重。
薛宝钗一开始是带着迷人的举止风范在书中出现的,给大家一个不平常的印象——“贤惠”。但是,随着作者笔触运转,越来你就会产生了一些疑问,例如:《红楼梦》三十二回当金钏儿被王夫人一掌打得投井自杀时,宝钗同袭人一同听到这个消息,即使是奴性的袭人也“不觉留下泪来”,但薛宝钗感到“这也奇了”,并急忙地撇开袭人跑到王夫人处,谁知道王夫人这个冷漠寡情的女人,也禁不住良心的谴责,感到“岂不是我的罪过”,可是宝钗却说了这样一番话:
“姨娘是个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者是在井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咋一听,宝钗是多么体贴、多么会安慰人啊。可是对死者来讲是多么的冷酷无情!接着她又说:
“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此时对宝钗而言,金钏儿的生命并不比王夫人的感受更重要,而“主仆之情”在这里更多表现为物质上的“施恩”。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他的哥哥,那个“打死人便如没事人一般”的“呆霸王”,对于人命也是这样看的:“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两相对照,惊人相似,如出一辙!看到这里,你还觉得宝钗美吗?“贤惠”在等级制度下的表现的是多么“无情”,黛玉和宝钗是两种美,也是难以调和的美。曹雪芹仿佛故意用这个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曹雪芹虽然没有在书中做正面的回答,但是,他让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去回答了。林黛玉是真正的美,薛宝钗的美融进了太多的因素同居了美,以至于宝玉最后宁愿出家。
文章插图
二、“贤惠”掩盖不住家庭的影响
薛宝钗的“贤惠”,其实,是对她“会做人”所作的一种通俗的注解。一旦碰到利害关系时,便不能不走向利己的途径。我们从她和她的哥哥身上闻到了一股铜臭气味,这点是掩盖不住家庭对其的影响,这与她出身于豪商之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也是她“会做人”的特点。
客观的讲,宝钗生活在旧的历史,社会的重重影响下,一个少女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合乎封建社会做人标准,很难免不受到那一社会的污染,家庭的影响。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她“好施小惠”,根据不同的对象,有分寸地实惠,而又达到“不加功于无用,不损财于无谓”的效果。
推荐阅读
- 苏格拉底之死与《理想国》
- 晁盖之死不简单,毒箭上虽刻史文恭之名,但宋江嫌疑最大
- 三国两晋南北朝|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联系吗?
- 红楼梦|秦可卿之死:竟是曹雪芹借此影射刺杀案?
- 嵇康之死的启示: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 解读殷郊殷洪之死:玉虚门下学道多年,他们依旧是成汤的殿下
- 如果你是王夫人,金钏和宝玉调笑事件后,你还会留金钏在身边吗?
- 杨玉环之死秘密解开,没有亡在唐朝,她究竟去了哪里?
- 水浒传晁盖之死,众多人怀疑是梁山内部兄弟,其实并不无道理!
- 黑格尔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