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爱唐宋词:“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真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要我说,他之所以最终能成为这样的人,最要感谢的,是1079年的那次冤狱。
 殷勤|爱唐宋词:“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文章插图
(苏轼像)
所以,读他的词,一定要了解这场冤狱,就是“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这位皇帝我们很熟悉,就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那位),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依照惯例,他要上谢表,这本该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感情丰富的诗人,就算这样的文章,他也没忘了加点个人的情绪,他在《湖州谢表》里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当然有牢骚、有情绪,他的这些话很快被新党利用,说他是在讽刺当朝,是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随后,他们又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了一批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朝廷上下一片“倒苏”之声(实际上,参与倒苏的,差不多都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殷勤|爱唐宋词:“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文章插图
(东坡像)
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任上只有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直接逮捕,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因为这里密植柏树,柏树上乌鸦长年栖息,所以被人称为“乌台”)。才华卓绝的苏轼被吏卒押解着步行赶赴京师,我们可以想一想:上一刻还是一州首脑,下一刻就成了在押的囚徒,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苏轼在御史台狱一共呆了103天,这是陷害者与营救者角力的103天,在这一百多天里,苏轼受尽狱吏凌辱,日日生死未卜,天天提心吊胆……
好在赵匡胤在大宋开国时已经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当然,王安石上书求情也起了作用。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殷勤|爱唐宋词:“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文章插图
(东坡在黄州缩微景观)
“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黄州成了苏轼的涅槃之地。
苏轼在黄州四年多,从伤心失望到心灰意冷,到左冲右突寻求解脱,直到接触道家思想变得随遇而安,进而变得豁达豪放,苏轼在黄州完成了自己的心理与人格的转变。对,他曾经有过随遇而安的心态,比如这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殷勤|爱唐宋词:“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首词,写于1082年,他来黄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词里有随遇而安的自适,也有无可奈何的苦恼,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那个我们后来熟悉的苏东坡正在向我们走来。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纯写景,但写得好,好得让人惊叹!短短的两句,容量真大:近树、远山、竹林、宅墙、乱蝉、衰草、池塘,但细细思量,这些景物并不是简单地堆在一起,而是像镜头推拉,所有景色由远而近,远处,树林的尽头,一片远山显露了出来,近处,是翠竹,竹林后面,掩映的是小院的院墙,那是他的家,靠近宅院,有一个小池塘,池塘近处,长满了衰草,而空中,凌乱的蝉声响彻周遭……
 殷勤|爱唐宋词:“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文章插图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