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让更多人享受昆曲之美

一代代前辈“护薪火、传薪火”,让600岁的“百戏之祖”昆曲衰而不亡,薪火相传。
 大学|让更多人享受昆曲之美
文章插图
600岁的人,早就离去了;600岁的昆曲,依然顽强地延续着她的生命。
大学|让更多人享受昆曲之美】600年来,昆曲曾鼎盛一时,也曾衰落式微!
及至100年前,为了即将湮灭的昆曲薪火得以传承,上海人穆藕初、徐凌云等一批有识之士、有钱人士,办起了“昆剧传习所”,教养出了一代“传字辈”艺人,使昆曲薪火得以传承。
60多年前,人民政府在上海、浙江等地抢救“传字辈”老艺人、培养上昆“昆大班”等一大批新中国昆曲传人,即将熄火的昆曲又一次顽强地燃起了薪火。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党中央、上海市政府也没有忘记给枯萎的昆曲施肥、浇水;昆三班、昆四班乃至昆五班,后浪一波波“崛起”!
400年前,汤老夫子写下的那部传世经典,那一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情切切,意浓浓,超越世俗,超越生死,超越年代。
她叫赵津羽,一个爱美的姑娘。如果她投身艺海,对于昆曲来说,一定会多一位文武不挡的优秀演员;偏偏她栖身圈外,没成想,对于昆曲来说,却是多了一位执着的昆曲精灵。
12岁的时候,她被胡宝棣老师领进了昆曲的殿堂;年纪轻轻,还得到过昆曲大师俞振飞的关爱与指点。她一头扎进了昆曲的天地里。
后来,在张洵澎和王芝泉两位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她已然是昆曲圈里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的好演员;在长期的坚持下,她更是一位负薪传薪、殚精竭虑的传道者。
2003年,刚调入世博学院的她,就积极联系,组织昆剧《班昭》到学院所在的南汇大学城演出三场,把附近的水产大学、电力学院、工商外国语学校等大学生都动员起来,推荐、介绍昆剧。
后来,她渐渐感到,仅仅把昆曲送到学校、仅仅把大学生“圈”进剧场,并不能解决昆曲观众“少”的问题。再后来,她毅然辞去了在大学任教的职业,辞去了优厚的福利、辞去了事业编制、辞去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捧起了艰难的、推介昆曲的泥饭碗。
她不是拥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她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创办了“昆腔京韵俱乐部”。在长宁区虹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支持下,开办了“昆剧艺术讲习班”,专门招收年轻白领。我特地去了那个课堂,看着她对人数不多的白领讲着、做着。她说,昆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念做舞可以超越瑜珈和街舞的健身养心功效,娓娓道来的念白更是培养了一种内在的生命气息,飘逸婀娜的身段更能练就超凡脱俗的气质,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又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再教育。时尚“漫活”——品味经典、聆听艺术、让生活节奏慢下来、让心灵静下来。
她的理念不是培养未来的昆剧演员,而是要改变年轻的白领,让年轻的白领变得更漂亮。昆曲虽然不是她的专业、职业,她却把传播昆曲当成了自己的专业、职业。
如今,坐落在古北文化中心以她的恩师张洵澎艺术命名的“昆曲澎湃艺术中心”的开办,总算是实现了她的一个“小目标”: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天地里,她不时地给来自天南地北、五洲四海的中国人、外国人,提供一个全方位、全天候的昆曲文化的展示窗口,将最好的传统文化分享岀去,更好地传承、传播昆曲文化。
她的讲座很动人,得益于她闺门旦、武旦的“两门抱”:真正是讲而又“做”,有知性、有感性。扬一袭水袖,唱一出“寻梦”;笛声悠扬,水磨婉转,入目美不胜收,入耳妙不可言。她可不像俗话所说,光说不练假把式。
她抓紧任何机会,展现昆曲、演绎昆曲——
她创作的昆歌《昆曲六百年》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素的情感……水磨悠悠六百年,曾经奄奄一息;而如今却如春日的园林,姹紫嫣红开遍。”
她创作的“昆韵手指操”用她创立的“昆曲+”的理念,意在将昆曲舞台上的艺术美学延用到生活中,使她成为更多的人的艺术生活美学。“昆韵手指操”的创编,就是昆曲+生活的体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