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孤独感会改变人类的大脑

导读:《心理学简报》本期内容简介孤独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无奈?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Andrea Courtney和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学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发现:孤独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 , 即大脑神经自我表征(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会在孤独感侵蚀的时候发生改变[1]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孤独感会改变人类的大脑文章插图
文献题目截图 。
该项实验成果于2020年7月15日发表于JNeurosci期刊上 。
实验结论:大脑发生改变的位置大脑中的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区域会根据人们社交圈中的亲疏远近程度构建一个结构化地图(a structured map) 。 体会到孤独感的人常常会感觉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鸿沟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孤独感会改变人类的大脑文章插图
Andrea Courtney和Meghan Meyer发现:与没有孤独感的人相比 , 孤独的人在mPFC的活动模式上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1] 。
实验方法: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人类的大脑Courtney和Meyer招募了43名志愿者参与实验 , 实验中 , Courtney和Meyer引导志愿者分别想象和自己相处时的情景 , 以及想象5位朋友圈成员(包括亲密朋友和熟人)、5位社会名人的画面 , 与此同时 , 研究人员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志愿者们分别在这3种不同情境下的大脑活动模式 。
实验分析:孤独者之所以孤独 , 是因为明显地区分了自我和他人

  • 没有孤独感的人:“爱你等于爱自己”
对比了不同孤独感的大脑活动后 , Courtney和Meyer惊奇地发现 , 孤独者大脑中mPFC区域的活动模式有所不同:孤独者在思考自我及他人的相关活动时 , mPFC区域的活动模式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而没有孤独感的人在思考他人时 , 关系越亲密 , mPFC区域的活动模式就越接近于思考自己时的模式[1]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孤独感会改变人类的大脑文章插图
mPFC活动模式在三种情景下的与自我活动的相似度对比 。
如上图所示 , Courtney和Meyer通过测试mPFC区域的活动模式来对比人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相似度来区分孤独者 。 因此 , 孤独的人对其社交关系具有“孤独”的神经反应[1] 。
  • 孤独者:自我在自己的心目中比他人更重要
也就是说 , 在mPFC中 , 孤独者对自我和对他人反应的表征相似性降低相关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孤独感会改变人类的大脑文章插图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孤独感会改变人类的大脑】孤独者的mPFC区域活动模式和没有孤独感的人有明显差异;孤独者清晰地区分出自我和他人 , 他人哪怕是密友 , 也无法完全和自我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平分秋色 , 所以孤独者和他人保持着距离感;而没有孤独感的人对待密友时亲密感更强 , 对待密友时“掏心掏肺”的程度甚至达到了类似于对待自己的状态 。 而这些差异 ,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 能够在人们大脑中的mPFC区域清晰地区分出来 。
学术意义:孤独者为什么孤独
  • 揭示了依恋感在大脑中的反应
社交关系对幸福感至关重要 , 但是大脑如何反映我们对他人的依恋仍然未知 , 因此Andrea Courtney和Meghan Meyer设计了该实验 , 对孤独者产生孤独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剖析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孤独感会改变人类的大脑文章插图
该项研究成果强调了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在人们依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 维护着有关广泛的社交类别以及与自我的亲密关系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