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工资|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文章插图
大明王朝一桩传说中很“惨”的工作,就是做官。以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吐槽:“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于是明朝灭亡后的几百年里,关于“明朝文官待遇低”的说法,也就相当有市场。好些明代题材的影视剧里,小官们一出场,也常见穿补丁衣服面有彩色的模样。大明朝的文官,真惨到这地步?或许,比起长篇大论来,下面几桩“小事”,却能更加生动的展现明代官员们的“幸福指数”,以及,大明王朝的盛衰回味。一:明朝式“宰官”其实,对明朝官员“俸禄之薄”的说法,制定薪金标准的明太祖朱元璋,必然会愤怒不认账:明初即使正九品官员的年俸,也有米粮60石,高于当时中小地主家庭的每年纯收入。朱元璋还在《醒贪简要录》里大算经济账,认为他定的工资水平,简直是“朝廷重禄”。当官的还哭穷?朕不信!
 工资|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文章插图
但要叫明初的官员们来说,那真是满肚子苦水:账面上的工资看着不少,可架不住您七扣八扣啊!怎么扣?折色呗!所谓“折色”,就是在每次大明朝发工资时,把本该发的一部分米粮,用其他物资来充顶。比如朱元璋年间起,就常用纸钞来“折色”,看上去工资没变,但明朝纸币的贬值速度,每年都比兔子跑得快。账面上能买10石米的纸钞,到了市场上1石米都买不来。如此一折,工资当然打了折。比如永乐年间时,明朝二品文官领工资,都是“四分支米,六分支钞”,拿到手的工资,不知不觉就减半。发展到明代中期时,明王朝的“折色”手段,更是五花八门。诸如盐折苏木绢布等各种物资,都能拿来“折”工资,价格当然也狠命“打折”。比如绢布,以《南雍志》记载,一匹绢布的市场价是一石米,但用来“折”工资时,就变成了十三石米,简直是花样宰割。可对于那些手里有权的官员们来说,这事儿自然也难不住。既然“折”东西顶工资,那就把这东西再“折”出去嘛。于是自从有了“折色”,明朝官员的经商风气就越演越烈,后来更成了吃相难看的“官倒”。比如景泰四年时,大明朝用盐折顶工资,接着官员们就“岁遣吏下场,恣为奸利”,高价把这些物资强卖给老百姓——宰我?那我也找人宰!
 工资|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文章插图
大明朝的吏治,也就在这接力般的宰割里,越来越坏。二:大明式特权领工资如此“惨”的明朝官员们,为何做官还做得来劲?当然因为另一项历史悠久的特权:免赋役。其实,在“免赋役”这事儿,明太祖朱元璋原本十分抠门。明初的官员们,即使是京城高官,也要服里甲正役,只免除徭役杂役。至于地方官?徭役杂役也要服,只不过可以减半。明朝中前期为何农业税收相对稳定?就靠这抠门规矩。但抠门的朱元璋,制定的规则太粗线条,明朝中期以后的帝王们,怠政不上朝的扎堆。所以后来的一代代“聪明人”,也就想方设法钻空子,巧立名目把文官们应该担负的差役税粮,东一笔西一笔的玩命减。比如嘉靖二十四年时,即使是内阁大学士级别的高官,名下能“免赋役”的土地,也不过1000亩。但到了万历三十八年,京城高官们享有“免赋役”特权的土地,就已是10000亩。哪怕九品小官,能“免赋役”的土地也有上千亩。万历年间以后呢?那更是能免就免。当年朱元璋十分“抠门”的特权,在一代代文官的“努力”下,终于膨胀到无极限。
 工资|看懂这三件丑事,就看懂了大明的衰败
文章插图
也正是凭着这强大特权,明朝中期以后的文官们,哪怕只是小官,也十分热衷“收集”土地。“投献”“投充”“强卖”等兼并土地套路层出不穷,内阁大学士级别的高官,名下数万亩土地都是小意思。以至于“其士大夫又多田产,民几无产耳”。那点“折色”且号称“微薄”的俸禄?对于当时的大明文官来说,早就“工资基本不动”。可这无限的特权,也更像无情的催化剂,明王朝的土地兼并越演越烈,贫富分化越演越烈,大明的国家体系,终于在这失衡的状态下迅速倾泻,随着晚明的天崩地裂,变成崇祯帝爬不上来的大坑。三:做县令有多“难”明朝的文官体系里,正七品的县令是芝麻官,却也是最接民生地气的父母官。这个官难不难做?晚明文学家袁宏道就曾一声哀叹:“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怎么个“丑态”?以袁宏道的形容说,遇到上司,那就和奴才一样,遇到上级来客,那更要殷勤的如妓女一样。而且“上官如云,过客如雨”,几乎动不动就是应酬,几乎累得抓狂。简直是“七尺之躯,疲于奔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