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古兵器研究者认为明代刀剑不及日本,以单一器物的精致程度对比的确如此,但更多的原因是倭双手长刀针对明单手短刀在长度和力道方面的优势。但明代军事家首先研究倭刀之使用特点,以特殊兵器和战法克之,同时还积极吸收日本刀和日本刀法长处,制造和装备仿倭刀以改变不利局面并应用在更多方面,可谓"师夷之长而制夷"军事策略的成功典范。明式仿倭刀的制造和使用成为明代刀剑史的一个最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刀剑史上重要的一笔。
文章插图
短刀
《武备志》的介绍很简单∶"短刀,与手刀略同,可适用于马上。"观察插图,应该为四瓣形刀谭。
文章插图
明中、晚期骑兵用短刀此刀全长73厘米,刃长59厘米,柄长14厘米。锻打纹清晰,夹刃明显,刃体弧度较大,入手感灵巧。据此推测此刀可能为马上所用,非将士主战兵器,而是与马上长兵搭配使用的随身佩刀,其防身作用大于作战功能。
日本输入之倭刀
宋代以后,日本刀因质地精良,已经开始向中国输入,至明代达到鼎盛。据周纬《中国兵器史稿》转述,英国人薛理、日本人稻田合著《刀剑与鲛》中记载,仅日本足利王室各朝进献给明皇室的刀,就超过1200把。其中,除部分为皇室收藏和赏赐给文武大臣外,则很可能为明廷的"御林军"执用,其中尚有部分存世。
文章插图
明中、晚期日本造御林军大刀
此刀形制、长度均与日本进贡明皇室之御林军大刀类似,保存完整。刀系典型倭制长刀,镐造,脊线明显,包钢结构,隐约可见烧刃。装具均为铁质,椭圆形折沿刀谭。刀柄缠红色织物,原装完整。除进贡外,日本商人以勘合贸易形势输入中国的日本刀剑数量巨大。据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之明、清篇第二章《足利幕府与明朝的交通贸易》统计,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日明之间缔结贸易条约,日商开始以"勘合"的形式向明朝输出刀剑。仅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期间,日本商人与明朝政府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了11次的"勘合",藉此输入明朝的刀剑,就应该不少于20万把。另外通过走私渠道从福建、澳门等地输入的日本刀剑更是无法统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刀剑并非全部是正宗的日本式,部分为迎合明朝刀剑之形制在长度、外装、配饰上应该有所改动,而且其质量恐怕也良莠不齐,并非全部是精品。
【 长刀|从戚家刀到苗刀,中国古代标准的长刀究竟长什么样?】
文章插图
嘉靖中期后战场缴获也是日本刀剑的来源之一,据史料记载,仅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一役,明军斩倭2200余,缴获器械3900余件。而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12年间,大小近百战,均获胜利,消灭倭寇数以万计,缴获倭刀之数量当不寡。
文章插图
日本造明式腰刀之一
此刀形似倭刀,但更接近雁翎刀。刀身平造无脊,开双血槽。刀身带篆字铭文,应是"日本国萨摩洲宝高造"。夹刃、把箍及刀首均为黄铜鎏金,表面阴刻纹饰,其风格和工艺均为明式,应由中国制造。这类由日本制刃,中国装饰的腰刀于明晚期和清早期在皇室、朝野、达官、富贾之间颇为流行,多为制造精良之珍品。
日本造明式腰刀之二
此刀与上刀相似,但弯度更大,外形更接近倭刀。刀身平造无脊,开双血槽。刀身带篆字铭文"日本国萨摩洲宝高造"。把箍及刀首均为铜质,表面浮雕卷草纹饰。
推荐阅读
- 万历二十三年发生了什么?为何百战不败的戚家军,却遭到残酷剿杀
- 苗刀,又名戚家刀,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造的双手长刀
-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三种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欢哪一款
- 马未都收藏戚家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刀原来是仿制日本腰刀?
- 俗语“打工不到亲戚家,买卖不去熟人店”,老祖宗传下的处世智慧
-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款刀:藏刀、苗刀、唐刀!其实还有一款被岳飞所用
- 戚家军|将星殒落,英雄老去,戚家军最后的荣光消失于浑河,精神永远不死
- 历史|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3大名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欢哪种
- 柳叶|雁翎、柳叶、绣春、唐刀、戚家刀、日本刀各自对比区别
- 藏刀|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款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欢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