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民歌音乐的曲式结构,基本为段曲式的分节歌与通谱歌两种形式。这点符合民歌的主要曲式特点,并与我国其他省份大部分民歌曲式特点相似。分节歌由一段旋律、多段歌词反复演唱,有的反复多达数十次。例如:民歌《陪郎陪姐》《十恨》等,在西坪民歌曲式结构当中大都属于这一结构形式。另外,段多乐句的形式,仅从头唱到尾不重复为通谱歌。例如:民歌《高高山上一枝梅》仅有短小的四个乐句构成,《有事没事去放马》则由复杂的多乐句构成。在西坪民歌缺少对比因素特点的一段曲式结构当中,少数民歌带有衬词和道白,从而起到烘托情趣气氛和产生唱与说的对比,来弥补一段体生硬单调的反复和缺少欣赏理解趣味之感。
西坪民歌的代表性作品有《我在房中绣绒花》《批花线》。
西坪民歌流畅明快,富有地域特色,是当地多种艺术形式如彩云舞、采茶舞蝶、花轿、高跷、竹马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坪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可以为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008年6月7日,河南省西峡县申报的“西坪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80。
马山民歌
文章插图
马山民歌,湖北省荆州市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素以民歌之乡著称。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歌风格。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流传久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世纪前后楚地的“扬歌”“田歌”。公元前298—前263年(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后,从公元7世纪到20世纪初的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
马山民歌是荆楚古歌遗风的一个典型代表,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鲜明。马山民歌品类多样,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内容广泛,以爱情题材居多。
马山民歌品种多样,主要有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号子、宗教歌。
马山民歌的旋律特色鲜明,民族五声音阶调试丰富,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如《火烧粑》这首歌在旋律音调方面,起部和落部强调五声羽调式,平部具有强调音的徵类色彩特点,相互之间形成较为鲜明的色彩对比。其旋律简捷流畅,节奏活泼明。
马山民歌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音调悠扬、婉转,节奏明快,富有动感,曲体结构奇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马山民歌与史料中所载的“郢中田歌”、“扬歌”等荆楚故地的歌曲有渊源关系,表明民歌传承的历史久远,体现了较深的历史价值;马山民歌的传承,与当地地理、生产、生活、民俗等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更具有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2008年6月7日,马山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81。
潜江民歌
文章插图
潜江民歌,流传于湖北省潜江市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周代,潜江民歌便归属于《周南》歌诗体系,位列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时期,屈原、宋玉作品中称述的《扬(阳)阿》也是潜江民歌;楚汉战争中的“四面楚歌”所唱的即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以“艳”为称的“楚歌”及魏晋的“西曲歌”中,潜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江民歌音乐以徵调式为主,大部分属于楚国古老的“三音列”民歌。潜江民歌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式多样,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词有各种行话、套子话,多为领唱者即兴创作。运用比兴手法,唱词通俗生动。
推荐阅读
- 对话非遗人:赫哲族传统服饰
- 非遗年画进社区 传统文化迎新年
- 凉州区永昌镇:非遗传承从培养“娃娃徒弟”开始
- 【非遗五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 【节目预告】让昆曲回归松江让非遗绽放光彩
- 向阳生长--陀乐乐团的非遗世界音乐之路
- 剪红纸,迎新春,天元中学举办非遗剪纸活动
- 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 操明花:传承非遗文化 唱响徽州民歌
- 在浙南产业集聚区:遇见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