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徐昊大师谈中日盆景之差别( 二 )


“谨微毛而失大貌”,没有了缺点,也就没有大的优点,岂不平庸!于是,有人试图挣脱桎梏,以改头换面的形象挤进每年一度的国风展,但什么奖也没得到,且势单力薄,撼动不了主流,只能孤单地自娱自乐。
 中日|徐昊大师谈中日盆景之差别
文章插图
日本盆景特别注重技巧方面的钻研,侧重于对客观现象的直接反映,而疏于以文化修养为基础的主观创造,所以日本人的主流盆景精致稳重但很难体会到创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表达,看多了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
中文的“钻研”和“研究”二词奥妙无穷。“钻”是钻到东西里面去;“研”是把东西像石头一样破开;“究”是“穴”下有“九”,中国人的九是最大数,言其极多。那么“研究”就是要打开看看,弄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内容,只“钻”而不“究”,则会把自己束缚住,只看眼前而忽略了全貌。
较之日本的盆景展,中国盆景展览的评比标准相对宽泛。中国盆景评比倡导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民族特色即盆景的文化性,而个人风格即是因个人技法和文化修养的侧重点不同而反映在盆景创作中的个性,所以中国盆景展的参展作品形式相对来说丰富、多姿多彩。
然而,中国盆景展布置的环境氛围就显得逊色,未能充分体现盆景之美,展品的选择也不够严谨,水平参差不齐,展品排列得过于紧密,就像是商品展销会或大排档。但近年来也有一些较好的展览,如“2006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西安连续三届举办的“中国盆景唐风展”等,说明中国盆景展览的布展氛围和入展作品的质量也逐渐受到重视,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中日|徐昊大师谈中日盆景之差别
文章插图
地域也是影响盆景形式的一个原因。
日本国土面积有限,地域紧凑,相互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容易形成统一的手法和风格。
中国幅员辽阔,地方语言繁杂,相同的树种长相也有很大差异,在交通、信息都不发达的古代,一个人一辈子也走不完中国的所有地方,更别提看人家怎么做盆景了。老庄先生说“道法自然”,所以每个地方的盆景人都向大自然吸取养分,在学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创造了自己的技法招数,加之对文化的各自侧重,所以中国盆景是一个地方一个风格,造型百变。
盆景的取材范围也会影响盆景的形式。
中国山采素材资源丰富,目前中国盆景的取材以山采和园培素材并用,山采素材经自然造化,变化无穷,所以制作成盆景的变化也多。即使园艺培育树种,也非刻意为盆景从小苗培育的素材,而是从园圃中选择适合做盆景的材料,因个人的喜好及创作需要而剪裁取舍,所以其作品因人而异,因树种而不同。
 中日|徐昊大师谈中日盆景之差别
文章插图
日本盆景山采材料少,随着盆景商品化生产发展的需要,从事毛坯生产的产业应运而生,他们根据日本主流盆景的摸样刻意培养素材的主干及根头,把一件件的素材培育得像一支支出土的毛笋或进行千篇一律的弯曲,不讲究树种特性,形式统一,这样的素材加上日本人对盆景的审美理念,做出来的盆景就是头盔式的树冠,馒头形的大树缩影,树冠的连线几乎没有变化。
这样的盆景有一个好处——便于操作,只要掌握了栽培技术和扎枝的技巧,就可成批的量化生产。修剪方便,只要按照其树冠的抛物线修剪即可,一教就会,适合商品化生产和向大众推广。
 中日|徐昊大师谈中日盆景之差别
文章插图
日本的盆景营销手段非常优秀,生意做遍了全世界,使得大家都认为盆景是日本所创。而这种简单直观模式化的审美方式,也正好适合欧美等西方文化数学般精确的思维习惯;而中国的盆景艺术中所包含的深刻的历史和生活哲学的文化内涵,在这样直观的对比下,就显得不那么容易让所有人特别是初学者理解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