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他为何是元代“能画者第一”——山水诗画与元代多民族文化认同

书法字画|他为何是元代“能画者第一”——山水诗画与元代多民族文化认同】作者:陈博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山水诗画 , 顾名思义是指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创作和绘画创作 , 在诗画合璧之前 , 山水诗和山水画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审美体系 。作为文艺创作的审美对象 , 山水在玄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诗人画家们的充分关注 , 产生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和以宗炳为代表的山水画理论家 。宗炳将自然山水与作家的怡情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 进一步提升了山水画的“畅神”功能 。
随着诗画艺术的发展 , 二者相互交融的情况越来越多 , 特别是题画诗的广泛创作 , 使“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成为宋元时代的审美风尚 。北宋山水画大家郭熙正是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涵咏来体悟诗性思维 , 激发创作兴致 。而元代诗人善题画 , 画家善写诗 , 也成为那个时代普遍的文艺现象 。
元代是中华民族大规模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 , 对于持有不同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 , 山水诗画是超越语言差异、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 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一种中华文化符号 。
书法字画|他为何是元代“能画者第一”——山水诗画与元代多民族文化认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云横秀岭图 高克恭/绘
书法字画|他为何是元代“能画者第一”——山水诗画与元代多民族文化认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早春图绢本 郭熙/绘
西域人高克恭是元初有名的民族诗人画家 , 时人王士熙在题记他的《青山白云图》时说:“其作山水 , 人家多有之 , 珍藏十袭 , 其价甚高 , 为大元能画者第一”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七画卷十七)明初诗人张羽在《临房山小幅感而作》诗中 , 更将高克恭与赵孟頫相提并论 , 他说:“近代丹青谁最豪 , 南有赵魏北有高 。”(《静居集》卷三)可见高克恭声名确实非同一般 。高克恭深受华夏文明的熏陶 , 除了外在体貌还保留着西域民族的特征外 , 其志趣与爱好已然与华夏文人融为一体 。诗画艺术是促成民族认同的因素之一 。作为呈现作家心性的载体 , 诗歌与绘画的直观性与抒情性最能打通民族间的差异 , 从而实现多民族文化认同 。高克恭是较早奔赴南方任职的色目官员 , 江南山水的秀美与清丽深深吸引了这位诗人 , 仰慕高克恭的书法家邓文原在《故太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中写道:“在杭爱其山水清丽 , 公退即命僮挈榼 , 杖屦适山中 , 世虑冰释 , 竟日忘归 。”(《巴西集》卷下)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留恋 , 大概是每个民族都无法割舍的情怀 , 在各民族的诗歌或格言中 , 我们经常会读到以自然万物为意向的情感或智慧的表达 。如藏族的《萨迦格言》:“智者是学问的宝藏 , 他们拥有智慧格言;大海是江河的归宿 , 百川都会奔向大海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 , 中原文化中的山水审美便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意蕴 , 流连山水间 , 不仅可以追思往来 , 颐神养气 , 还有助于培养诗情画意 。高克恭的诗与画在人类共有情感基础上 , 得到江南山水的滋养 , 呈现了独特的古君子之风 。在复古思潮浓郁的江南文坛 , 南方士人看重共同的兴趣与雅致 , 所以高克恭的才情与创作被接受、推崇 , 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浙东士人柳贯在《跋鲜于伯几与仇彦中小帖》中说:“故游仕于南 , 而最爱钱塘山水者 , 予及识其五人焉 , 曰李仲芳、高彦敬、梁贡父、鲜于伯几、郭祐之 。仲芳、彦敬兴至时 , 作竹石林峦 , 伯几行草书入能品 , 贡父、祐之与三君俱嗜吟 , 喜鉴定法书、名画、古器物 , 而吴越之士因之引重亦数人 。”(《柳贯诗文集》卷十八)北人南仕或南人北仕 , 是元初平定南方之际 , 元廷经略江南的一种政治需要 。这种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士人群体的频繁交流 , 而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诗文书画 。对于高克恭而言 , 他的山水诗画成为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语言 。大德元年 , 高克恭借助酒兴挥毫泼墨 , 为钱塘诗人画家仇远画了一幅《山村图》 , 此图元气淋漓 , 天真烂漫 , 引起仇远、周密等人长久的共鸣 , 仇诗说:“高侯丘壑胸 , 知我志幽独 , 为写隐居图 , 寒溪入空谷 。”周诗说:“何当赋归田 , 初志遂所惬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七画卷十七)山水林泉之趣 , 关联着士人深深的隐逸情怀 。隐逸在中国文化生态中代表着一股“不事王侯 , 高尚其事”的清流 , 而在私人生活领域则是一种闲散与适意 , 不管哪一种方式 , 都体现为对高尚道德的不懈追求和自我修行 。观想山水诗画 , 体味的虽是自然灵趣 , 但收获的却是“高尚其事”的文人风雅 。然而 , 正是这种雅趣凝聚了元代多民族间的文化共同体意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