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承非遗 创享美好生活(深观察)( 二 )


“非遗传承与保护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让‘非物质文化’不再仅仅是‘遗产’,而是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牟晓林说,应该提高非遗的时尚性和审美格调等,让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更了解非遗,更认同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专业群体守护非遗
“相比传统技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观保存在口头文本里,而且有多种表现方式。”国家图书馆馆员刘东亮介绍,基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国家图书馆总结了4种工作方法:一、加大作品典藏,记录存储文本内容;二、进行人类学记录,保存重大传统仪式的完整流程;三、对传承人相关情况进行完整的记录,还原或构建文化社群;四、图书馆与其他科研机构和媒体合作,进行影像记录和文献收集。比如,为了记录人数较少的普米族的相关情况,他们找到一位普米族老人,他会讲30多个本民族的传统故事,国家图书馆进行了采集。
非遗的守正创新也离不开媒体人的支持。“创刊20年来,《中国收藏》见证了我国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历程。古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后,我们做了特别策划,邀请制琴大师、藏琴大家、古琴音乐家与我们一起挖掘古琴背后的历史文化。我们杂志每期都有一个特别策划,其中很多是有关非遗的。我们用文字的力量守护着非遗。”中国收藏杂志社社长陈念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强调,我国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离不开非遗研究专家、传承人,更离不开基层的非遗工作人员,他们共同构成落实我国非遗政策的基本体系。参加论坛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社会各界一起努力,一定会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