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沈从文后半生:家庭破裂事业低谷,无奈放弃小说,整日和文物相伴


 文物|沈从文后半生:家庭破裂事业低谷,无奈放弃小说,整日和文物相伴
文章插图
有的人曾以漫长又短暂的一生,倾心地打磨自己,在每一个困苦的季节里都清越地鸣响,不顾是不是有高山流水的听众,能听懂他沉静如暮钟的声音。他坦荡地热爱,决绝地悲伤,以手中的笔描绘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塑造那天外之天的孤独仙境。他就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沈从文,他完成了《边城》这部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边缘”恋歌。在沈从文的后半生,他不再创作小说,而是一头扎进了传统文化的研究中。而在沈从文死后,墓碑上是这十六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他与张兆和的爱情,又是何等浪漫深厚,才能让他写出“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呢?1902年12月8日,湘西凤凰冰冷的空气中,传出一声婴儿响亮的哭泣,沈从文出生了。他的原名名叫沈岳焕,在凤凰的山山水水中长到十四岁,读完了小学,便去参了军。后来的几年,沈从文一直在川黔一带随军活动。
 文物|沈从文后半生:家庭破裂事业低谷,无奈放弃小说,整日和文物相伴
文章插图
直到1922年,沈从文脱下了军装,因为他感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召唤,想要将什么东西从心中抒发的欲望生根发芽,促使沈从文辗转地来到北京,想要在北京上大学。但是他只有小学学历,又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之后的几年,他开始写小说、写诗歌,并将之发表在报刊杂志上,还和丁玲、胡也频等人一起创办了名为《红黑》的杂志和出版社。北京的文人圈里,渐渐有了沈从文的一席之地。随着沈从文有了名气,他的才学也逐渐被人们了解和接受,也受到了当时的校长胡适的赏识。因此在1929年,在胡适和徐志摩的推荐之下,沈从文进入吴淞中国公学教学。也是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生的挚爱——张兆和。
 文物|沈从文后半生:家庭破裂事业低谷,无奈放弃小说,整日和文物相伴
文章插图
沈从文在吴淞中国公学教国文,而张兆和,就是沈从文的一名学生。她是安徽合肥人,曾祖父是清末将领著名张树声,父亲是民初教育家张武龄,张兆和一共姐妹四个,被称为“合肥四姐妹”,是能和“宋家三姐妹”并称的人物。张兆和可以说是出生世家,家室显赫。17岁时,张兆和和二姐张允和一起,进入公学学习,是吴淞中国公学招收的第一批女学生。张兆和本人也是相当的优秀,她不仅学习出众,还热爱体育运动,并且是女子篮球队的队长。反观沈从文,出身微渺,性格腼腆而敏感。在吴淞中国公学上课的第一天,还曾闹出被所有学生盯着,而一整堂课说不话来的笑话。虽然后来学生们被沈从文的渊博学识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所打动,都非常喜欢他。但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和张兆和之间的巨大差距。
 文物|沈从文后半生:家庭破裂事业低谷,无奈放弃小说,整日和文物相伴
文章插图
沈从文开始不断地给张兆和写情书,最初张兆和吓了一跳,毕竟老师给学生写情书,不论放在哪个时代,都足够惊世骇俗。但是沈从文称得上谦谦君子,他从不为难张兆和,也不过分和她接触,张兆和渐渐放下心来。但是她并不爱他,因此所有的情书,张兆和都没有回复过。张兆和虽没有动心,但收到这一封封如泣如诉、仿佛小心翼翼地捧上自己一颗心的情书,她也感到心烦意外,于是她去找了校长胡适。胡适眼看这一对郎才女貌,有意撮合两人:“我知道他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却说:“我顽固地不爱他。”胡适就知道此事无法成了,于是他写信规劝沈从文,劝他放弃张兆和。沈从文心灰意冷,决定离开吴淞中国公学,也给张兆和写了最后一封信:“我总是爱你,但你总是不爱我,能够这样也好。我若快乐一点,便可以使你不再内疚,以后总是极力去学做个快乐人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