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寻访国画大师孙大石故里 体验河崖孙庄“文艺范儿”

在山东高唐三十里铺镇,位于马颊河畔,有一个充满了文艺气息小村庄,这就是已故著名画家孙大石的故乡——河崖孙庄。12月16日下午,聊城市首届网络文化节“新动能·新聊城”中央、省级网络媒体行采风团走进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村落,寻访这位国画大师的往昔,实地了解孙庄村的文化民俗与发展变迁。
 文艺|寻访国画大师孙大石故里 体验河崖孙庄“文艺范儿”
文章插图
这里孕育了一位国画巨匠
走进河崖孙庄的大街小巷,孙大石先生的一幅幅经典山水名作在雪白的墙壁上原作再现,让这座河畔小村变得格外清新高雅。采访团立刻被这样的场景打住了脚步,一段段关于孙大石的故事娓娓道来。马颊河,原名赵王河,老高唐人叫它“鸣犊河”,最早起源宋朝。这里文化气息浓厚,人杰地灵。果然,马颊河畔出了一名大画家。
1919年11月,孙大石出生于此。孙大石原名孙瑛,他幼时家贫多病,母亲让儿子拜一巫婆为干娘,起小名“石磙儿”,希望他健康长寿,这便是“孙大石”名字的由来。
孙大石幼年时期深受高唐另一位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影响,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14岁,孙大石去夏津县拜师学艺,最初他在皮箱上画装饰画,小小年纪便展露过人天分。在高唐县,有很多关于孙大石的资料记载,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人肃然起敬。
 文艺|寻访国画大师孙大石故里 体验河崖孙庄“文艺范儿”
文章插图
孙大石经历过战争年代,在战壕里,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始终没有停止创作,他用手中的枪和画笔两种武器与侵略者战斗。后来,孙大石弃军从艺,成为职业画家,在多国举办画展,多次被中央领导人接见,多件作品被中央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
这里还有关于大师的回忆
1979年,孙大石结束近十年海外旅居生活回到孙庄。他捐资修建了一座学校,命名为“孙大石希望小学”。他将全部家产、图书、文物、创作和收藏的绘画精品全部无偿捐给了高唐县。在高唐人眼里,孙大石还是一位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慈善家。
 文艺|寻访国画大师孙大石故里 体验河崖孙庄“文艺范儿”
文章插图
大师仙去,时光流转。在孙庄,孙大石留下的足迹已难再寻找,荒废多年的学校已被改造成文化活动中心。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从未见过孙大石,只知道他很多年前回过一趟老家。不过,孙大石为数不多几次回家,都为父老乡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孙庄,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再次勾起了乡亲对大师的回忆。这是一张拍摄于1981年的珍贵老照片,为66岁老人孙胜兴珍藏。照片里的孙大石先生时年62岁,穿着朴素,但由外到内都散发着浓浓的艺术家的风采。当年,还是毛头小伙子的孙胜兴亲历孙大石回家。
在孙胜兴的印象里,孙大石爱笑,健谈,举止儒雅,他与乡亲促膝长谈,聊得都是儿时的故事。不过,未等腼腆的孙胜兴搭上话,孙大石便匆匆离开孙庄。孙胜兴回忆说,孙大石回家轰动不小。“那个大画家回家了!”村民一窝蜂前来围观。
也就从那一年,孙大石离家后,鲜有人再见孙大石。在他的晚年时期,高唐县每年一度的书画艺术节,孙大石几乎每年都会拖着疲惫的身躯亲自前来。此时,高唐市民才有幸见到孙大石。
大师去矣,底蕴犹存
虽然孙大石先生离开了,但他的故事仍在传送。在高唐县,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爱好者比比皆是。近年来,高唐县三十里铺镇依托苦禅故里、河崖孙庄深厚的文化底蕴,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注重品牌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打造文化兴村新阵地。围绕着乡村振兴,可以说做足了文章。
 文艺|寻访国画大师孙大石故里 体验河崖孙庄“文艺范儿”
文章插图
借助名人效应和文化优势,近年来,三十里铺镇政府因势利导,孙庄村党支部抓住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契机,主打“文化兴村”战略,建设了禅石文化广场、大石故居、大石足迹、大石社区,成立了禅石画院、高唐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孙庄书画协会等民间文艺组织,让一个曾经破旧不堪的村庄立刻有了“文艺范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