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74年,南宋宋孝宗淳熙元年的中秋之夜,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写了一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曰:
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抗金人士,这首词他是写给好友的,借用中秋月圆之夜,来抒怀山河破碎,收复故土的心愿。虽然没有体现“思乡”,却把充满了家国情怀。可以间接地说明南宋文人对中秋节怀念故土的情怀。
实际上,靖康之耻后,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偏安一隅,为了避免战火,大部分富商、士大夫都迁居南方。但中国自古就安土重迁,远离故土后,人们对北方的土地和离散的亲人愈加思念。文人们可以以诗词抒怀,底层百姓们则只能通过中秋之时,遥望明月当空,寄托思乡之情,因此“思乡”的节日主题,在民间发展很快。
除了政治环境外,理学的发展,也对“思乡”主题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到了南宋中后期,理学发展迅速,儒家所倡导的“忠孝悌节义”更被社会所倡导,每逢中秋节,人们陪伴家人、孝敬父母、成了节日必备的情怀,因此,中秋节从一个节日,逐渐加上了一些伦理的意义。久而久之,当人们孤身在外,或者远离故乡时,这种“思乡”之情就不仅仅是一种节日传统,而是伴随着骨子里的伦理驱使。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中秋节从唐朝的“赏月”,到北宋时期的“团圆”,到了南宋时期,“赏月”和“团圆”的节日主题犹在,由于政治环境和理学的发展,中秋节又形成了“思乡”的另一主题,多种节日主题相交汇,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中秋节日主题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都深受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才让传统节日保留了它的稳定性和发展活力。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月亮的崇拜,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到了唐朝时期,“赏月”成了中秋的一大风气,后来逐渐形成习俗。北宋时期,士大夫风气的转变,中秋节加入了“团圆”的节日主题,并且由士大夫阶层传入民间,和中国的农耕文明相融合。南宋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理学的发展,“思乡”的节日主题开始融入,形成了中秋节的重要节日文化。
文章插图
【 南宋|中秋节中的“思乡”主题,为何形成于南宋时期?】赏月、团圆、思乡这三大节日主题,被后世完整的继承和发展,促成了中秋节在传统节日中的独特地位,经久不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祝福所有读者阖家欢乐。
推荐阅读
- 红楼梦追星有多可怕你看看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悲惨境遇不言自明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六大国宝级文物中的国宝,最后一件绝对是穿越时空者留下的
- 一看就懂山水盆景中的“石”,究竟选用是啥“料”!
- 86版西游记中的天竺国王后,是孙悟空现实中的老婆!
- 真实历史中的富弼:总能把天聊死的“大宋第一钢铁直男”
- 油画中的美人都跑了出来,就藏在我们周围,你能发现她们吗
- 此人才是红楼梦中的大佬,表面老实内心狡诈,将王熙凤耍得团团转
- 《水浒传》中的五虎将,哪三位好汉可以一争高下
- 《鹿鼎记》中的海大富,隐忍且忠肝义胆之人,真实身份并非太监